课程笔记 – Critical thinking

这是2016年完成的最后一门课程,Critical thinking。
首先要说一下这个课程名的翻译,最常见的翻译是批判性思考,不过似乎不是很贴切,因为批判的含义比较负面,而这个词的本意应该是更为积极的,明辨性思考,或者审辩性思考似乎更为恰当。
课程第一部分简单讨论一下审辩性思考的重要性,在实际决策中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权衡取舍,那么对于问题的充分理解非常重要,而审辩性思考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思考前因后果,解决问题本身还不是表象,所谓标本兼治,在实际运用中常常使用分而治之的原则。
课程第二部分展开讨论了如果充分理解问题,第一步定义问题陈述(Problem Statement),包括目标(Goals), 约束(Constraints), 成功衡量(Success criteria), 假设(Assuptions), 相关者(Stakeholders), 时限(Timeline),这样我们才能明确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让我们更高效地去面对实际的问题,避免浪费时间。第二步理解问题背后的问题,搞清楚为什么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以及相关者的实际顾虑,避免对实际问题的误解,南辕北辙。第三步对问题进行展开,包括目标和时限,相关者和支持者,问题的边界和约束,成功的衡量标准等等。第四步回顾之前的相关工作,是否有经验教训值得参考,问题和当时比起来有何不同,这样可以尽量避免类似的错误,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第五步换位思考,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上下文,做合理的假设来看看是否有不同的方式来定义问题理解问题。第六步找出根本原因,理解是否有相关的问题,解决的方案的可能后果,充分理解前因后果。
接着课程讨论了审辩性思考的常用工具,包括挑战现有的方式,五个为什么(5 whys?)来追根究底寻求根源,七个然后呢(7 So what?)来充分理解后果,80/20法则,通常80%的结果是20%的努力带来的,集中注意力在能够带来决定性影响的地方。在分析问题的时候,首先是着眼于全局,理解解决的问题的必要性和估计潜在的利益,之后通过必要的数据来分析问题,也要避免在数据中迷失方向。在得出方案的同时也要充分理解方案的潜在影响。
最后课程指出提升自己的最好办法之一是去教别人,记得在Learning how to learn里面和之前读过的程序员生活指南的书里面都有类似的提法,我想也也应该应用到别的学习领域。在运用审辩性思考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包括急于得出结论,没有充分展开问题,关注于细枝末节,未充分考虑后果等等。
从个人来说,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充分思考,利用5 Whys和7 So what来理解真正的问题,定义问题陈述,包括目标,时限,约束,衡量标准和相关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分而治之,找到前因后果,从而可以用20%的努力解决80%的问题。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