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证

娃的旅行证是两年前办的,快过期了。记得当时是在美西办的,组织混乱,那个时候娃才两个多月大,这次赶着大使馆来西雅图赶紧给更换一下。票还是一如既往得紧张,放出来没两分钟就满了,我们都没有抢到,还好后来估计是大使馆根据反馈照顾老人和小孩,提供一些额外的名额,我老婆还登记去做志愿者现场帮忙。
材料还是差不多,申请表,娃旅行证原件,出生证明原件和复印件,父母双方的护照和复印件,父母在美的签证或绿卡的原件和复印件,2寸照片三张,还是在www.idphoto4you.com上面做出来的。结果还是需要娃旅行证的复印件,最后出入境的复印件,还有父母的最后出入境记录页的复印件。
周六上午去的微软40号楼,现场组织的不错,比前年那次强多了,比较快就办完了,听说大使馆工作人员周五晚上飞机晚点,周六凌晨三点多才到的西雅图,也是够辛苦的。当天有些没有注册上的老人小孩过来还是尽力给办了,要赞一下。也有人问是不是可以在西雅图开个大使馆,答案是开不了,原因是对等原则而中国不让美国在中国增加使馆。
还得去买个Money Order再给邮寄过去。

随笔

随着这几年西雅图房价的猛涨,房子也成了大家日常讨论的话题了,上周我们有个刚博士毕业的小伙子买了房,Townhouse 1300尺(大概120平米), 卖家报价70万美元,成交价是81万美元,应该评估价只有74万,所以他总共首付了二十多万,说是他父母在他读博士期间陆续给他汇的钱。
不禁想起了多年前刚工作的时候,在北京大家聊的最多的话题还是房子。记得当时09年的时候同事买了富力桃园的房子,90平米单价2万,当时的我觉得好贵,现在估计都三四倍了吧,呵呵。那个时候记得房价稍微跌了点,不少人闹退房,如果退成功的估计肠子都悔青掉了吧,啃老也是个普遍现象,记得还有种论调说是能啃不啃才是不孝,记得当时的我觉得这是什么狗屁逻辑,但很不幸似乎那真的是现实,还好我也从来没有嘲笑过这种论调,毕竟怕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之嫌。
正好前些日子读到了一篇文章,寒门学子:进得去的名校,抹不掉的阶层烙印,大致说的还算中肯。以我的经历来看,出身农村的能够进入名校的学子往往在智力上是高于平均水平的,大都也是够勤奋努力的,物质水平对于能够进入清华北大这样学校的学子我倒不觉得是什么大的问题,记得第一年是我家东挪西借的凑了一万块钱去上学的,但是后来每年贷款可以支付学费住宿费还有一年三千块的生活费,每年还有三千六百块的奖助学金,我姐也会尽力资助我,倒是从来没有为生活费而发愁,也没有因此有什么心理负担,那个时候还是有点莫欺少年穷的志气的。我想真正限制发展的往往还是性格内向,不善于和人打交道,不懂得利用校友等等的人脉,没有见过世面,胆小保守,眼界受限,战胜自我改掉这些的人现在也是事业有成,没有改掉的如我做个码农倒也能够平平淡淡过着日子。
只是只是,终究还是不平等的。当年还没有毕业的时候有些同学就买房了,华清嘉园或者橡树湾之类,我想估计还是父母出的首付,而我则是眼睁睁看着房价上去再加上自己的错误判断,终究还是走了出国这一条路,还好赶在西雅图房价刚开始涨不久的时候买了个小房子,也算有个安身之处。只是这些年对于自己的心理压力只有自己知道,在北京那么多年也没有接父母去玩一趟,终究还是自己没有落脚之处的缘故,想来总是惭愧,而每次回去办事情的时候去人才拿户口总是被催着迁移,则更是让我失落。
但是,人生或许就是如此,每个时代的人有每个时代的挑战,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阶层的顾虑,踏踏实实做事,做好自己便是成功。

读书笔记 –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最近读完了另外一本关于孩子教育的书,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读这本书一半的原因是参考亚马逊上面的书评,另一半是情商一直是我的一个短板,在工作和生活中,自我情绪的管理和与别人打交道的能力一直是我有些头疼的地方,也希望娃以后能够做的更好一些。
这本书的核心是”Emotional Coach”, 指导孩子正确地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并以此为契机增强和孩子的情感纽带,在这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父母通常会:

  1. 他们会对于孩子的不当行为设置底线.
  2. 他们对教育孩子如何正确地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通过合适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3. 他们鼓励诚实地对待情绪.
  4. 他们教育孩子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
  5. 他们不惮于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情绪
  6. 他们对于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给予明确的反馈。
  7. 他们相信让孩子明确规则和破坏规则的后果,会增加孩子的自觉性。

作者给出了Emotional Coach的五个步骤,包括:

  1. 体察孩子的情绪. Being aware of child’s emotions
  2. 以此作为教育和增进关系的契机. Recognizing the emotion as an opportunity for intimacy and teaching.
  3. 同情地倾听并确认情绪的合理性. Listening empathetically and validating the child’s feelings
  4. 帮助孩子用言辞标示情绪. Helping the child verbally label emotions
  5. 在帮助孩子解决的问题的时候设置合理的限制. Setting limits while helping the child problem solve

作者还专门给出了一些常见的策略.

  1. 避免过度的指责,羞辱性的评论,和模仿孩子
  2. 熟悉孩子的日常生活来建立mental map
  3. 设身处地去理解孩子的情绪
  4. 不要强加自己的方案给孩子
  5. 给出合适的方案并尊重孩子的选择
  6. 诚实对待孩子
  7. 和孩子一起读书
  8. 要有耐心
  9. 理解作为父母对于孩子权威的来源
  10. 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然后本书还专门有一个章节来说明在这个过程父亲的重要性,研究表明父亲的影响无论好坏,对于孩子都有更大的影响。虽然不是太能理解,但是似乎与事实相符。
总结一下,就是要体察孩子的情绪,有耐心并以此作为教育和增进关系的契机,倾听并帮助孩子去认识情绪,管理情绪,理解情绪和合理的,但不是所有的行为是合理的,给出合理的建议,让孩子自己去做出选择,设置合理的限制。

纽约印象

上周去了一趟纽约,是出差,这是我第一次去纽约,虽然来美国已经五六年了。第一次知道纽约这个城市还是当年的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剧,一晃二十多年了,工作之余抽了点时间逛了逛这个城市。
周一晚上到的纽约,住在Union Square附近的W Hotel, 晚上在边上的一家日本餐馆吃了完拉面,周二一天的会,晚上和同事们一起去吃的Lady M,然后是Momofuku Noodle Bar,周三中午去吃的公司附近的The Bao中餐馆,整体来说纽约的餐馆还是比西雅图水平高了几个档次,晚上去吃了Shake Shack的汉堡,味道还是可以的。

周四决定还是应该出去转一转,买了地铁的卡充值了20美元,坐地铁到了911纪念广场,华尔街,纽约证劵交易所,铜牛附近晃了晃,单程地铁是2.75美元。没有时间进去911纪念馆,排队的人还不少,想一想2001年时候在9号楼宿舍里面看电视新闻知道的,震惊同情却又隐隐觉得有些自找的,恍如昨日,这已经是快十六年过去了。


下午组里面组织的坐邮轮,从河上看曼哈顿岛和自由女神像,晚上自己又坐着地铁去了时代广场和NASDAQ。


周五上午出发前去中央公园逛了一下,第一次知道中央公园还是当年看老友记,也不记得是多少年前了,时光飞逝。然后打车去约翰肯尼迪机场回西雅图,在飞机上还干了会儿活,赶赶进度。

还是应该尽量多去一些地方,留下一些图像和文字,人生终究是一场经历,赶路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了路边的风景。

回国随笔

三月底的时候回国了两周,按照惯例记录一下。
3月31号中午的飞机,早上找的同事送去的机场,安检排队不长,做的是海航的波音787,比较宽敞,而且这次娃也需要座位,三个座位比上次要舒服一些,大概飞行11个小时到达上海浦东机场2号航站楼,飞机没有停靠位,居然要坐摆渡车,到了取了行李然后走去1号航站楼安检进去,里面吃的也够贵的,一份面条也得快90块钱,又困又累,等到了晚上八点东航的飞机去武汉,结果又是要坐摆渡车去上飞机,到了武汉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居然又是要做摆渡车。老婆的弟弟开车来接的,半夜才到老婆家,太折腾了,学到了几点,一是不能从上海转机,二是国内尽量不要坐飞机,体验太差,三是需要歇一晚再走,否则太累。
第二天中午饭吃过了老婆去做头发,开始说估计两个多小时,最终五个多小时,百无聊奈的我在商场里面四处晃悠,很久这么浪费时间了,或者说这么悠闲了。第三天是清明节去上坟,天气还给算配合,没有下雨。剩下的几天主要就是早上出去吃早饭(当地称为过早),上午或者下午带娃去万达,坐个小火车五分钟15块钱,一天玩个几百块钱没压力,还是娃的钱好赚,这几天娃和他舅舅混的很熟。
4月9号坐车去我家,有动车还是比以前方便很多。我姐和我姐夫开车来接的我们,晚上出去吃了个饭,第二天带娃去照相,算是两岁纪念。晚上回去老家,姐也把她娃带着一起回去了。第三天晚上三伯父来吃了个晚饭,听说他儿子两三年钱离了婚,还瞒着家里面,也不知道我这表哥脑子在想什么,农村说所谓的不怕老子穷,就怕儿子怂,命吧也许。第四天我老舅专门来我家看了看我娃,提到我的表弟还是没有结婚呢,对象也还没找好,这倒不是自己身的条件,完全是内向的性格我觉得。第四天我姐开车带着我们去长临河镇上的古街溜达了一会儿,第五天我姐带着我老婆去给娃选照片,我爸妈我和在家一起照看两个娃。第六天下午我姐送我去火车站去上海。说来幸亏我有我姐,我少吃了多少苦头。
晚上7点到达上海虹桥火车站,吃了晚饭打车去外滩的威斯汀酒店,第二天一早去城隍庙晃了晃吃了早饭,然后去外滩简单看了下,回来收拾打车去上海浦东机场,这次终于没有坐摆渡车了,不过在飞机上坐了三个小时才起飞,说是机场流量控制。
4月16号到达西雅图,开始日复一日的生活,努力努力!

工作十年

2007年3月1号我开始参加工作,转眼十年过去了,我想简单记录一下。
2007年是工作的第一年,那个时候公司还在知春路希格玛大厦,现在据说是腾讯的办公楼,那一年入职的应届毕业生工资应该都是15.3万,这对当时的我来说还是觉得不少的,毕竟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人,似乎第一个月拿到手的工资是九千多,应该是比较激动的还记录了一下。那一年开始几个月还住在学校的宿舍,后来搬到志新村和别人合租两居室,合租的人性格很好,房子简装当时房租大概似乎是一共一千七一个月,我住大间一千。那一年股市很狂热,大家聊的很多。那一年大家觉得房价好贵,后来才发现多便宜。工作上似乎开始主要是Fix bug,10月份的时候公司年会是在香港,11月份的时候我去美国出了趟差,那一年有同事转去美国。
2008年记得不多了,工作似乎更多的就是按部就班,开始独立做一些Feature,但大公司终究还是成长的慢一些,特别是当时的我对于职业规划没有任何的意识。三月份的业绩评估就是中流,组里面开始有同事离开,估计是Review不好吧。那一年三月份我还完了最后一次助学贷款,那一年是汶川地震,我记得当时我似乎在开会,那一年是北京奥运会,看开幕式的时候似乎屋子还断了一会儿电,那一年的十月份我拖拉了一年终于考到了驾照,那一年夏天家里面还出了点事情,我回去了一趟,感慨自己无用。当年记得还有个同学在外企呆了两年,考了公务员去了中组部。那一年的公司年会在杭州。
2009年,终于升了一级,花了两年时间,据说这是当时的平均速度,后来才知道美国这边基本上是一年到一年半。当时的我似乎只是以平均标准来要求自己,或许是在大学的时候被打击了,但这绝对是我最大的一个失误,思想受限,行动必然跟不上。那一年年初的时候换了地方租房子,记得当时还有中介建议买个房子,我姐似乎也和我讨论过,不知为何,我似乎觉得房子太贵了,稀里糊涂把钱扔到股市去了,结果就呵呵了,还是太年轻。那一年也开始想换个工作,去面了下Google,被据掉了。那一年的公司年会在北京,呵呵,金融危机。那一年第二次去美国出差,当时有个同事住在Redmond Ridge,我们还去他的房子看了看,当时觉得房子好大,终究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人。
2010年,年初的时候当时的老板也转到美国来了,我似乎也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在很多问题是我似乎多是追大流,缺乏自己的想法,回想起来,但似乎并没有实际行动。这一年公司的年会在上海,这一年我没有抓住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机会,那就是面试Facebook失败了,如果那个时候成功了,现在的我应该有所不同,想来终究还是人生的一大遗憾。那一年记得似乎还有猎头忽悠我去路透,结果开的工资还没有我当时的高,说做和金融相关的更有前途,真是扯淡。
2011年,年初的时候另外一个同事也去美国了,找工作的时候似乎还比较折腾,快过年的时候走的,走之前我们还一起吃了顿饭。那一年的三月份我终于又升了一级,变成了所谓的SDE 2,四五月份的时候终于找到了机会,拿到了这边两个组的Offer,然后做出了一个回来看来非常错误的决定去了Lync组。因为时间的问题,我最终是九月份来美国的,于是原组给了我一个很差的Review。来这边的时候真是一个项目的尾声,主要是Fix bug。
2012年,回想起来真的是最衰的一年,却也是我开始改变的一年。那一年老板给我说Review没有问题,结果最终又是一个很差的Review, 两个连在一起,给了我非常大的压力。回想起来我仍然觉得非常得不公平,那些copy paste代码连变量名都没改好的人,因为做UI比我Fix了更多的Bug结果居然拿到了好的Review。不公平归不公平,终究只有自己能改变现状,我于是更加努力的工作,记得那年的圣诞节期间,我还是在努力工作。那一年我们看到了房价上涨的趋势,但终究没有足够的钱作为首付。
2013年,是恢复的一年,努力工作终于有了结果,终于拿到了一个还可以的Review, 虽然还是没有拿到Promotion,这里也要感谢下当时的新老板。那一年买了房,预算有限,就是在Redmond Ridge, 就是四年前去当时同事家的一个小区。
2014年,是改变的一年,那一年三月份我终于又升了一级,在同样的时间内一般人早都Senior了,而我则是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在Lync组,那一年拿到了绿卡,于是下半年再次出去面试,当时Twitter不理我,简历都没过,面试了Google和Facebook结果又都挂掉了,颇为伤心。最终还是换了组去了Bing开始做推荐系统。
2015年,是幸运的一年,终于在8月份升了一级,Title变成了Senior, 据说一般都是5年到8年的时间,慢的一半也就是7年,而我花了8年半,这里还是得感谢我当时的老板,也是我的师兄。那一年10月份再次拾起勇气,去面试了Google和Facebook, Google还是挂了,我的第四次面试Google。还好Facebook给了Offer, 虽然我觉得还不如2014年面的好,怎么说呢?
2016年,是努力的一年,三月份的时候离开了工作9年的微软,去了Facebook, 虽然Offer并不太好,但我想终究是个好的开始,以前浪费的时间无可后悔,学到的教训无比深刻。这一年比以前努力了很多,也得到了回报。
2017年,只有加倍的努力,培养自己的领导的能力,沟通的能力,继续机器学习和推荐系统,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努力努力,夫复何言!

二十年

昨天看网易新闻,纪念邓小平逝世二十周年,那是1997年2月19号,不禁勾起了当年的回忆,已然二十年过去了。
那个时候我在上初三,准确来说是初三(二)班,应该是下学期开学不久,班里面讲台上电视放着追悼会,班主任带着所有学生起立默哀,这应该是人生中唯一的一次。记得当时我还小声低和同桌说了句话,被班主任训话,至于说啥已经全然不记得了。我也不记得当时在想啥,估计是觉得不理解为什么需要我们站着默哀,不服气为啥班主任要说我。
回想起来,那个时候还是太不懂事,不能理解邓小平改革开发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那是改变了十亿人命运的事件,个人的命运大多是时代的注脚,否则中国可能还是和朝鲜一样,无休止的政治斗争,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虽然有很多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比如环境污染,比如笑贫不笑娼等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改革给绝大多数中国人带来了命运的根本改变,其中自然也包括我。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赶上这个时代,还是希望自己能做点事情,努力努力。

随笔

上周老姐微信告诉我大姨夫过世了。大姨夫也是八十岁的人,去年回国的时候我还去探望了一下,已经是卧床不起了,年前老爸也告诉我大姨夫癌症复发,正在帮着修墓。虽然并不意外,但是长辈一个接着一个的故去,还是感慨时间之快,无可奈何。
其实说起来,我们家亲戚们都不是太亲近,或许是都穷的缘故。按照我妈的说法,当年我外婆就是专业救济贫困户的,大姨娘,二姨娘和我家都是穷苦人家。大姨夫的父亲似乎是和土匪有些瓜葛,解放前什么时候就被土匪杀掉了,大姨夫脾气坏,按照现在说法就是家庭暴力很常见,总共育有一个女儿,四个儿子。当年我妈还没出嫁的时候经常去帮他们家做饭干活,我那些表哥表姐小时候穿的鞋多数都是我妈做的。
大表哥过于老实,没怎么读书,一直也没有娶上媳妇,现在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别的几个表哥当年据说读书还可以,但是大姨夫一直希望他们考上中专有个工作和城里人的身份,那也是八十年代很多农村人的梦想,当年考上也很难,一年一年复读,后来只有四表哥走出了一条路,进入一个快倒闭的机械厂工作,后来时来运转顶替别人身份考上了交警,从此我大姨夫一家才开始有了转机,不得不说在中国哪怕是个小小的交警,也可以给家里面人带来实际的好处,比如安排了大表哥去做交通协管。其实二表哥和三表哥如果不是大姨夫的短视,估计人生也是会有很大不同的。
大姨夫有些势利,是个贪图小利的人,当年在街上捡到一个一团纸,包了好几层,以为得了便宜,结果这个时候别人说见者有份,骗了他几百块钱,拿回家发现里面啥也没有。去年初我带娃回国,一月份我们家给娃办一岁,三月份我姐结婚。一月份大姨夫一家跑来吃饭,给了份子钱说给是我姐后面结婚的,我姐是中学老师,他们一家后面难免需要帮忙,未免过于势利,我爸妈最终把份子钱给退了。
只是随便想起来些事情,便胡乱写点。

关于孩子教育

娃一天天长大,下个月就两岁了,经常听到一些关于推娃的讨论,不免有些焦虑起来,自己似乎并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买了两本书,一本是Positive Discipline,另外一本是Parenting With Love And Logic, 读了一遍,简单做个笔记。
第一,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Modeling is the key), 这是最重要的原则,所谓一流的父母做榜样,孩子很多的内在品质,价值观念,做事风格,其实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孩子非常善于模仿。所以在觉得孩子没有耐心的时候应该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耐心,在教育孩子不轻易放弃的时候,首先看看自己是否做到了,希望孩子积极开朗,先看看自己是否给孩子一个积极的示范,在希望孩子好好学习的时候,自己是否还在坚持学习。自己的示范比说一万遍都强。
第二,Give choices, and let kid learn from consequence,要给孩子选择,并从选择的后果中学习,从小的选择开始,慢慢给于更多的自主权。总有一天孩子要自己面对社会,自己做出选择,那么小的时候犯错比后来犯错要好很多。当然需要设置一定的底线,避免无谓的风险。很多例子,比如冷天出门是否穿外套,冻一次自然就学会了,不按时吃饭,那么饿一顿那么自然胜过千言万语,不按时睡觉那么早上上学迟到,当然这些的前提是孩子能够理解选择和后果之间的联系,太小了不行,但依然应该给予选择的机会,比如穿哪件衣服等等。
第三,Let kid solve their own problems. 不要大包大揽,比如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按时起床是自己的事情,那么关键在于从小培养出学习的兴趣,良好的习惯,自己对自己事情负责的态度,则是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之处,所谓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就是包揽孩子的一切,最终害人害己。
第四,以同情的心态面对孩子的失败而非苛责,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这不仅是给孩子示范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也是避免无谓冲突的常见方法,比如说我现在还没有想好,后面再谈来等自己情绪缓和了再处理问题,往往是更加有效的。
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终究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勉之!

春节

上周末是春节,现在其实年已经过完了,总是想写点什么,却似乎又不知道该写点啥。
小的时候记得是很喜欢过年的,腊月初八要煮腊八粥就开始了要过年的前奏,腊月二十三要炒干货,比如瓜子花生啥的,这个时候也都开始放寒假了,之后要打扫屋子所谓扫尘,准备各种年货,养猪的人家会杀猪,亲戚都会去买肉都是十几斤得买,还有豆腐豆干会买很多放在水里面泡着,请人写门对或者直接买,写得一手好字的人这个时候最忙,还会买新衣服,还有老妈手工做的布鞋和棉鞋。腊月二十九会炸圆子,腊月三十早上起来贴门对,洗脚剪指甲,换新衣服,收压岁钱,然后放鞭炮吃年饭,在我们那午饭是最隆重的一顿,不少人家等家人回来到下午才吃,晚上看春晚也是一个习惯,虽然春晚蛮无聊的,因为守岁得到午夜12点之后才睡觉,睡觉之前会再放鞭炮,用写着关门大街开门大发的红纸贴在门里面。大年初一起来开门放鞭炮,吃饭,然后得去村里面亲戚家拜年,小孩子会收到年糕,寓意步步高升,大人则是香烟瓜子。年初二的时候是去外婆家,年初三和初四也都是在外拜年。
这些记忆恍如昨日,却已经都慢慢成为往事了。出国了很多年的春节没有在家里面过了,2012年春节是来这边的第一个年,当时我还没有用微信,也没有写什么博客记录,记得应该是去了同事家里面一起包饺子吃,也是从那个时候学会了比较正规的包饺子的方法。2013年的春节完全不记得怎么过的了,也是没有微信没有博客,那个时候应该在计划四月份回国婚礼相关的事情,我想也是应该多写点东西记录一下生活。2014年春节也不记得在干什么了,估计会谈论绿卡相关的事情,那个时候PERM在审查了快一年半之后终于通过了,在决定EB2还是EB3。或许是事不过三吧,2015年春节老婆快生娃了,爸妈来了这边帮忙,终于和爸妈一起过了个年,记得当时爸妈最担心的还是姐一个人在家怎么过年的事情。2016年春节的时候回国了,带娃回去给他外婆看看,也终于在家里过了一个年。
时间真是飞快,这又是2017年春节了,还是远在异国他乡,包了顿饺子,看了看春晚的录播,已经熬不动夜了。再过几年,娃上学了,那就更没有办法在春节的时候回去了。明年要回去过年,虽然估计家乡已经拆迁了,但是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