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下班的路上抽空在看Soft Skills: The software developer’s life manual这本书,其中有个建议就是写技术Blog来建立自己作为工程师的口碑。听起来是个好主意,正好把自己最近因为工作需要学习的一些东西写下来,也是一个很好的复习和总结的方式。
这本书还建议用一个自定义的域名,而不是二级域名来搭建BLOG,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搜索引擎增加权重,而且如果以后迁移托管的空间,那么之前搜索引擎的结果不会作废。于是还是去netfirms.com申请了域名mylearning9.com。本来准备直接在wordpress.com上面申请一个网站,但是免费的用户无法绑定自定义域名,而高级用户需要付年费$99,觉得贵了一些。想到自己的个人涂鸦博客kingwind.info是托管在gegehost上面,是新手型的主机但也够用了,而且总体较稳定且利用率不高,决定看一看是否能够一个空间建立多个网站。
还是Google好用,搜到了这片文章绑定新域名的方法介绍了如何利用附加域(Addon domian)来实现多个网站,正好gegehost主机也是用的CPanel, 配置起来非常直接。就是增加一个附加域映射到~/public_html/下面的子目录,我是放到了~/public_html/mylearning9.com里面,然后参考cPanel安装Wordpress教程,注意文件要拷贝到~/public_html/mylearning9.com,而不是之前的~/public_html里面,同时注意不要和已有的Wordpress网站使用的数据库冲突,可以新建不同的用户和数据库,或者利用之前的,但是在配置的时候注意数据表的前缀要不同,完成后只需要找个主机的地址,然后去域名的管理上增加A record把域名映射到主机地址就好,配置好要稍等几个小时等到DNS更新,然后就可以用新的域名访问初始化wordpress。
这里正好复习一下DNS里面几个常用的Record的区别。A Record是域名到IP地址的映射,这样DNS服务器可以直接解析返回地址,NS Record是制定不同解析的域名服务器,然后客户端可以找这个新的域名服务器解析这个地址,而CName Record类似于别名,就是返回一个不同的域名然后客户端再去解析这个域名得到IP地址,这个在Load balancer中很常用。而对于我们这里的情况,A Record最简单,如果主机有固定的IP地址,否则NS Record也是可以的。
最后提醒下自己,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善始善终,加油!
无事勤扫屋, 强于上药铺
题目是个民间谚语,我本来也不知道的,只是最近花费了不少时间收拾庭院,所以找了个听起来不错的标题。
首先是前后的草地去年没有照顾好,很是难看,所以重新补了种子。播种之前需要除去杂草,特别是屋子后面,我把土给翻了一遍,突然想起来小时候坐在田边看着爸妈在翻地,不管是种旱田还是水田,这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步。说来惭愧,我从来没有在家里面帮父母干过一次这样的活。然后是把种子和从Home Depot买来的黑土混合均匀撒在扫地上,再踩一踩让土比较平实一点。最后就是每天浇水。总的效果不是特别满意,但和之前的对比看起来也相当不错了。
然后这个周末又把屋子周围的杂草去处了一下,铺了木屑。上次铺还是差不多三年前半来的时候,时间真快。铺木屑相对简单,主要是除杂草需要些体力。同时还把后院的两棵树给修剪了下,去掉了比较低矮的可能影响交通的树枝。这边扔垃圾比较烦,我只好把树枝锯短,然后塞在Yard垃圾桶里面。
虽然有些繁琐耗时,但完成之后看着还是颇有些成就感的。所谓有了家,便有了无尽的家务,心态很是重要,习惯了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时间总是有的。其实打扫屋子和修炼内心有类似之处,在于持之以恒而从来不没有一蹴而就。收拾屋子也是一种修炼。
课程总结 – Learning How to Learn
最近完成了Coursera的课程 Learning How to Learn: Powerful mental tools to help you master tough subjects,我想总结一下以便加深下印象,同时以后也可以随时参考看看是否运用到实际的学习中去。这门课对应的教材是A Mind for Numbers: How to Excel at Math and Science。
第一课什么是学习,重点介绍了头脑的两种思维模式,专注模式(Focus mode)和发散模式(Diffused mode)。这两种模式都非常重要并互相排斥,前者关注细节和已有知识的运用,通常是在精神集中的时候。而后者更善于全局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通常是在比较放松的状态下实现的。这里提到了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inque)就是专注工作25分钟,然后放松一下,并给自己一个奖励(Rewards)。这一课还简单介绍了记忆的两种模式,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和长期记忆(Long term memory), 一般来说前者只有4个slot, 这也是为什么人难以同时做多个任务的原因,而长期记忆则像是大仓库,而为了把知识从前者转移到后者,练习(Practice)是非常关键的。最后强调了睡眠的重要性,简单来说清醒的时候脑子会逐渐释放一种物质会阻碍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而睡眠可以消除这些有害物质。
第二课关注于记忆块(Chunk),记忆块是一种头脑有效压缩信息和快速处理信息的方式,一个例子就是开车,学车的时候脑子要考虑非常多的事情,而熟练了则似乎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而在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新的Chunk可能会和已有的Chunk类似,从而能够更快地学习。记忆快是熟练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式,而形成记忆块就是通过专注学习,深入理解,和不断练习。这里一个有用的方法是不看课程自己努力回忆(Recall)。
第三课主要是关注与处理拖延(Procrastination)并进一步介绍一些记忆的技巧。学习是一种长期的过程,而拖延是非常有害的,而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可能会难以集中注意力,这些都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处理。有用的技巧包括通过Belief, Cue, Routine和Reward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于Process, 而不是Product,做计划并看具体的落实情况。这里提到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毅力(WillPower)是有限和宝贵的,只在必需的时候才用。然后关于记忆的部分,提到了一个有用的技巧Memory Palace,就是把事物联想到自己熟悉的环境,虽然它们可能本来毫不相关,更广泛的技巧包括图像化(Visualization), 故事化(Story),交叉学习(Interleaving)。
第四课首先提到了一些其它的重要的学习技巧。这里再次提到了隐喻和类比,还有就是人在成年以后还是会有新的神经元产生,而为了让这些宝贵的神经元保持下来最好的方式是学习新的技能和体育锻炼。对于长期学习来说自信和坚持是非常重要的。然后是准备考试(Test)的一些技巧,包括学习小组(Teamwork), 在学习过程中多做Mini-test,如果做了充分的准备,可以先做难的,再做容易的(hard start, jump to easy), 在考试中有时候可以转移注意力,让思维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看自己的答案是否准确,然后检查的时候可以反方向从后往前检查。
总的来说,我还是学到了不少的不错的建议,一是形成习惯坚持学习和锻炼身体,二是使用番茄工作法来管理时间,三是学习的时候多做练习,四是保证足够的睡眠。
博客十年
不经意间自己的博客已经断断续续写了十年了,从2006年到2016年。记得最早的时候是在Windows Live Spaces上面的,后来转移到新浪博客上,最后还是自己买了gegehost的主机并从netfirms上面购买了kingwind.info这个域名至今。可以回顾一下过去的十年,看看写了多少东西。
2006年写了有80篇之多,但是都比较短。后面每年都少于20篇,或者说大部分情况下都小于10篇,所谓虎头蛇尾,或者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过文章的平均长度在增加,也许说明自己有了更多的思考了吧 :). 至于Comments,主要是后来Spam太多就基本给关掉了。总的看来173篇,平均一个月大概1.5篇。归类上前三分别是生活随笔,程序设计和读书心得,我没有统计具体的数字,有空的时候会写个程序看看的。
希望自己还是要坚持下去,现在似乎也不太写日记了,那么记录一些东西下来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会有博客廿年,博客卅年,博客卌年,博客圩年,至于有没有圆年进年枯年枠百皕年那就得看造化了。
PS. 刚Google的,十廿卅卌圩圆进枯枠,依次读:shi-nian-sa-xi-xu-yuan-jin-ku-hua。还看到某个评论”文人造反,十年不敢,廿年不成,卅年不持,卌年不行,卌年不续,圩年不得,圆年不喊,进年不教,枯年不赢,百年不变”。
入职七周小结
3月21号进入新的公司,到今天正好七周,完成了所谓的Bootcamp,在这里想记一下流水账,看看自己还记得啥。
第一周的前两天去了加州,周一主要是完成一些必要的入职手续,公司的文化,最重要的是Move fast and Focus on impact, 要立足于自己的Strength。而Strength的定义和我之前的理解颇有不同,这里强调的是Passionate about it naturally,并推荐了一本书StandOut 2.0。我想这可能和论语里面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一个意思。在这里第一天就拿到了笔记本和手机,可以远程连接公司网络,效率还是蛮高的。周二下午开始介绍Bootcamp的主要流程,并完成开发环境的配置。然后飞机回来西雅图。剩下几几天主要是介绍开发的流程,工具和隐私的重要性,完成First webpage。
第二周介绍更多的关于数据的工具,还有测试的方法,开始做实际的Task。第三周主要是各个组的介绍,同时和感兴趣的组1:1。这一周和不少组聊了聊,结果没有完成足够多的Tasks。部分原因是自己不够重视,同时也是第一个Task比预计中的复杂而第三个Task改动过多。这才知道从第三周周五开始会衡量bootcamper的checkin数目,颇感到有些压力。
第四周和第五周是继续去加州参加更多的培训。结果第4个Task也是有问题的,不适合做Bootcamp task,这个时候有了初步的选组意向和希望工作的领域,找特定的组多要了几个简单的Tasks,这样终于分别完成了2个和4个checkin。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学以致用是非常重要的,仅仅参加培训是不够的,而是在完成工作的实际需求下去做Lab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在两周也和别的组聊了聊,简单来说主动联系你的组都是很积极的,你主动去联系的组相对都有些不是那么积极。这两周效率总体来说还是可以的,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同时做到了每天10000步和学习100分钟的目标,完成了Machine Learning的入门课程,并购买了Certificate放在Linkedin的Profile里面,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要一直坚持下来。这两周没有怎么出去,除了和几位在加州的本科同学吃了饭之外就没啥活动了,周末步行去了附近的几家中餐馆,还可以但基本都是要付现金,估计是逃税吧呵呵。
第六周回到西雅图,前几天比较轻松,主要是继续两个Tasks并基本确定了去现在的组。但是在周四的时候突然得到别人的建议决定还是推迟一周,找两个人聊了聊,反馈比较负面,让我周末颇为纠结。最重权衡再三决定还是尝试一下,毕竟在一个领域的积累对现在的我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七周和Mentor聊了一下最终定下选组的事宜,总体相对轻松的一周,毕竟是Bootcamp最后一周而且周五公司搬家必须WFH。这两周还是坚持了10000步和100分钟学习,完成了Introduciton to Recommender Systems的课程,还是不错的。
如果我有机会在经历类似的过程,我想给自己的建议,一是多尝试一些不同的组,二是更加Social一点,三是设法提高工作的效率。
下一周就是正式工作的开始,第一印象很是重要,多听多问,努力!
读书笔记 —— A pragmatic programmer
最近把”A Pragmatic Programmer: From Journey man to Master”复习了一遍。这本书是2010年差不多六年前买的中文版,之前读过一遍。这次阅读似乎比之前的感触更多了一些,我想还是写下来加深下印象,希望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其实很多道理都很简单,或许是大道至简,或许不同的是是否能够用于指导实际的行动。
第一章主要是作为务实的程序员的基本原则。首先是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不足,所谓 “The greatest of all weaknesses is the fear of appearing weak.”。然后对工作和自己的责任感,提供选择而不是借口。在记住Big picture的同时Don’t Live with Broken Window, 保持追求更好的心态的同时又知道什么时候适可而止。要坚持学习“An investment in knowledge always pays the best interest.”保持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还有就是有批判的思维对待自己看到听到的,不是一味的接受。最后是强调沟通的重要性和基本的技巧。知道自己的观点,了解自己的听众,注意沟通的时机和方式。
What do you want them to learn?
What is their interest in what you’ve got to say?
How sophisticated are they?
How much detail do they want?
Whom do you want to own the information?
How can you motivate them to listen to you?
第二章主要是介绍务实的一些常用方法。包括增强正交性,避免重复,提高可重用性,其中提到测试可以做一个检验正交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然后是保持构架的灵活性,实现可撤销性,比如一个系统换用不同的数据库。在许多未知因素的情况,曳光弹(Tracer Bullets)来帮助定位目标,通过快速构建框架让用户能够及早看到能工作的东西,同时对于开发者也是一个能够在其中工作的环境和一个集成的平台,更能感受到工作的进度。和原型开发不同,曳光弹是在产品中使用的代码,而原型开发则是实验性着的,是应该扔掉的代码。之后是接近领域编程(Program Close to the Problem Domain), 可以实现小型的领域语言自动生成代码。最后这一章节提到了估算的重要性,通过理解系统,分解系统,追踪自己的估算来提高下一次估算的准确性。
第三章是建议的基本工具,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议包括使用纯文本来保存知识,熟悉Shell, 用好一种编辑器(Emacs VS VI :-), Not Notepad),使用代码版本控制系统。在调试时保持”Fix the problem, Not the Blame”, 和”Don’t Panic”的心态。最后建议是学习一门文本操纵语言,以及在必要的时候构件代码生成器(Write Code That Writes Code).
第四章注重实效的偏执(Paranoia)。首先要坚信自己不可能写出完美的软件(You Can’t Write Perfect Software), 所以要防御性编程,按照合约设计。在出现问题时候Crash Early, 正确使用断言(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和异常(Use Exception for Exceptional Problems), 最后对于程序资源的管理要有始有终。
第五章 Bend, or Break是关于保持代码灵活性的技巧,首先是要使耦合降低到最少,Put abstraction in code, details in metadata 实现动态配置。然后是时间上的解耦提提高并发行。”Analyze Workflow to Improve Concurrency”. 最后是解耦的一些常见模式,包括Observer Pattern, Model-View-Controller pattern, 还有不太理解的用黑板协调工作流。
第六章是关于Coding时候的一些建议,包括”Don’t Program by Coincidence”, 总是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按照计划行事,测试代码和假定,把事件花费在高优先级的事情上。理解算法效率,然后是重构的一些建议,包括”Refactor Early, Refactor often”,重构时候不要增加新的功能。接着是测试的重要性,”Design to Test”。最后是”Don’t Use Wizard Code You Don’t Understand”,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的VC6的MFC,后来专门读一本都没有太弄明白。
第七章Before the Project, 首先是关于需求的建议,所谓完美不是没有什么需要增加的,而是在没有什么需要去掉时候达到的。在需求分析阶段,要想用户一样去思考,不是搜集需求而是挖掘它们。要注意倾听自己反复出现的疑虑,不要过于Rush. 还有就是对于有些事件行胜于言(Some Things Are Better Done that Described)。
第八章是注重实效的项目。包括围绕功能,而不是工作职务来组织项目,然后是要使自动化无处不在,包括编译,发布,测试。测试要全面(Test State Coverage, Not Code Coverage), 使(Find Bus Once), 最后建议温和地超过用户的期望,同时”Sign your work”,一个注重实效的程序员一定是乐于接受挑战,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回头想一想,其实很多道理很是简单,但所谓大道至简。所谓要成为一个好的程序员,其实所需要的道理也多不了多少,只不过,当水平不够的时候,永远不能认识到那些朴素道理的重要。能不能让正确的原则知道正确的行动本身,其实就是区分是否是高手的一种显著标志,这些需要通过不断的有意识的强化实践和反复提醒,坚持学习,努力!
下一本书是”Soft Skills: The software developer’s life manual”.
随笔 —— 关于选择
最近换了公司,面临择组的问题,思考的比较多,有点累。正好在微博上看到别人的转载,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优柔寡断,是人生最大的负能量。人生没有什么好忧桑的,从内心角度去看,人生路径上的任何一种选择都是错误的,无论你怎么选,内心都会有落差。因此,当选择来临,左和右,选一个边走就是。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后的坚持,不后悔,走下去,就是对的。一句诗说的好 ——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回头想一想这么多些年来自己做的选择:
1. 2000年,保送还是自己考大学,选择了后者。绝对是最正确的选择,那个时候似乎不知道害怕。
2. 2004年,保送研究生还是工作,选择了前者,更多不是基于自己的思考,而是大部分人的选择,是对是错,我不好说。
3. 2007年,找工作,并没有太多的纠结,选择留在北京进入外企。似乎也是大部分人的选择。
4. 2009年,买房还是炒股,选择了后者,是人生至今最惨痛的教训。我似乎想不起来自己选择的原因,似乎是没有紧迫感,也是自己对于人生没有规划吧。不过性格中的弱点倒是在股市中一览无余,希望自己真的学到了一些东西。
4. 2011年,进入小米还是来美国,选择了后者,想一想还是有些后悔?但是出国来也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吧。
人生注定是要面对很多的选择,而我似乎早已失去了当年高考时候的勇气,我想的确需要思考,但是也不用过于犹豫,毕竟坚持下来才是关键,无论哪个领域,都需要坚持才有积累。这样才能在机遇来临的时候抓住。想一想2010年面试Facebook的失败,那就是自己没有充分准备和积累的结果,至今仍是遗憾。
所以,不要犹豫,选择自己之前选择的领域,反思自己在一年多的时间中没有太多长进的原因,努力努力,夫复何言。
回国随笔
三月初又回国了一趟,一周多点,记下流水账。
飞机是3月4号晚上8点到的北京首都机场。同机的有不少人是继续转飞机去别的地方,我没有买到合适的去合肥的机票,而9点50的火车太赶了点,于是地铁去了之前订好的宣武门商务酒店。酒店位置不错,宣武门地铁站出来就是。房间比较小,但是也够了,十点多困意袭来,入睡。
5号一早6点起床,退房坐地铁去了北京南站,在永和大王吃了豆浆油条。至今还是不太清楚永和大王和永和豆浆的区别,而北京南站跑了不少次还是感觉布局让人犯晕。本来可以做到7点15的车,保守了点订了7点40的车。不得不再次感慨高铁的便利。路上边上坐的是一位76岁的大爷,简单聊了聊。黄山附近的旌德县人,儿子在北京。他孙子孙女都二十多岁了,这和我差不多差了两代人了,难以找到共同的话题。中午到的合肥,我姐和姐夫开车来接的我,去同庆楼吃的中饭,下午在姐家休息,老妈过来了。晚上带着老妈去附近的东城广场一起吃了饭。
6号,我姐的婚礼,离婚后我姐这些年一个人真的不容易,也是父母最大的牵挂。早上我把我姐背出门,规矩是脚不能碰地,去我姐夫家改口仪式然后去酒店。看到了一些姐当年的同学,多数都显得老相了,岁月不饶人。婚礼上看到了二十多年没见过的大姨妈家的表姐,也是凑巧回来。晚上表哥叫着一起吃饭,本来很累不太想去,但是舅舅也在,还是去了。
7号上午,老姐送我爸和我去合肥南站,首先是2小时火车去武汉,然后换火车半个小时左右去黄石,比直接坐五个半小时的汽车还是舒服一些。下午到达后和老婆一起去给娃办户口,地方变了白跑一趟,而另外一个公安分局让9号再来,3月8号都放假。晚上我小心翼翼地开着老婆弟弟买的新车一起出去吃饭。
8号,老婆弟弟的婚礼,一早去花店扎花车,然后一起去新娘家迎亲。那边的风俗是中午女方请客,晚上男方请客。婚礼的酒席都不怎么好吃,不过收到一个2000的红包 :).
9号一早,开着车去办户口,跑了好几个地方,先是要申请书在小区街道办事处盖章,再去区街道办事处盖章,然后身份证忘记带了回去拿,再去复印,最后再去公安局办好。中午出去吃了顿饭,算是庆祝娃一周岁,然后送老爸去火车站回合肥。回来后又开车出去办了些杂事。结果停车时候路太窄,被路边的石头刮掉了点漆,懊恼了很久。
10号下午去拿娃的照片相册,然后老婆弟弟和弟媳妇去领结婚证,回来收拾东西。
11号一早打车去火车站,做火车去武汉然后去北京。下午2点多到达,入住达官营附近的逸林酒店。我打车去中科人才还户口卡,又被催着迁出户口,于是又被戳到了伤心处,09年没有买房,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12号上午的飞机回西雅图,11个小时的飞行,还好娃没有太闹。到了机场直接取了自己的车,停了9天停车费一共$137。
流水账完毕。
修洗衣机
休假前洗衣机坏掉了,转轴不转同时发出嗡嗡的声音,型号是Kenmore Elite 110.16972500。当时搜了下万能的Youtube,怀疑是Motor coupler损坏。从Amazon下单买了一个还花钱让一天送达,结果亚马逊最终把单子修改了要一周多才到,于是只有把脏衣服放了整个假期。
回来这便成为了第一要务,在回来之前几天就下了单。修理的的话一种方式是把外面的壳子给拆掉,参考下面的视频:
结果我的洗衣机有所不同,外壳多了一个清洁剂的连接线,最终还是没有拆成功。还是参考了第二种方式把洗衣机斜着放不拆外壳:
由于我没有合适的千斤顶,是把洗衣机斜着靠在墙上的。换的过程中缺乏合适的工具还稍微折腾了一会儿,不过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电机比较重换的时候要注意拿稳。拆了电机之后果然是Motor coupler损坏,换上之后就好了。
想一想自己似乎还是比较喜欢自己折修东西的,换过厨房的Disposal,修过水槽漏水,自己安装的抽油烟机,折腾过车库,给Fence刷油漆。一方面是这边DIY比较方便,配件都有而且 Youtube上都有相关的视频,第二也是自己从小就喜欢自己折腾东西,拆广播电视机,倒也乐此不疲。
休假随笔
前天(2月15号)飞机回了西雅图,这次休假5周多一共39天,决定记个流水账。
1月6号下午的飞机到的北京,到达的时候是周四的晚上。机场打车去了广安门附近的逸林酒店,酒店还是不错了提供了婴儿床。第二天出去办身份证,临时身份证,开驾驶员身体证明申请恢复驾照(过期一年多了),只约到了2月2号也就是腊月二十四的科目一考试,于是我后面就完整得感受了下春运。第二天没啥事情和以前的几个同事一起吃了个饭,晚上结果娃发烧了,药店的非接触式温度计居然卖四百多,于是借了酒店的普通温度计测量了体温。折腾到了周日从北京西站做高铁去武汉。在北京去了几次超市,大家付账不是支付宝就是微信支付,只有我土土地用现金,完全落后时代了。
周日到达武汉然后去黄石的城际快车只有站票了,于是去附近的汽车站坐了一辆挺破的汽车回去了,一路折腾终于到了老婆家。因为后面的一周需要远程工作,第二天我就坐五个小时的汽车回了合肥。在合肥我姐那呆了四天,基本上凌晨4、5点起来,工作到到下午1、2点。周五下午回了老家呆了三天,上火感冒幸好很快好了。然后又坐长途汽车去了黄石呆了一周,正好是超级寒潮那次,是挺冷的,接娃来合肥准备过年。
在我家这边大概呆了两周,中间2月1号晚上我坐了卧铺去的北京,取了身份证和户口卡之后时间还早就去中关村图书大厦晃了一会儿。打车去的丰台那边的新丰驾校的法培部,那边还是比较荒凉的找个超市都难。考试前聊天有一位再过4个月就70岁的老人家居然用美国驾照换中国驾照,几年前去探访在美国的女儿的时候去考的驾照。还有一位女孩是拿加拿大驾照换国内驾照,以前在多伦多读书的已经回了北京。每个人都有故事,以后在路上多和人聊一聊也是很好玩的。恢复驾照考试只有50题,考了96分通过直接去车管所领取驾照,总的来说现在这些部门的办事效率比以前还是提高不少。坐公交换地铁去的北京南站,在南站吃了一顿久违的呷脯呷脯。上车的时候人很多,不过比当年的春运已经好了不少了,已经不记得车上的任何事情了。晚上到的合肥我姐去接的我。腊月二十五给娃办的酒席,我们那风俗小孩出生满月办酒,这是娃出生后第一次回去。然后在家过年。
年初二准备带娃去老婆家,结果娃晚上开始发高烧,初三做火车去的黄石路上很折腾。呆了两晚我又回合肥收拾东西,初七一早我姐和姐夫一道送我去的合肥南站,做高铁去北京,不得不再次感慨高铁的便利,现在的春运比以前好了太多。到北京直奔东直门附近的东方花园酒店,入住后去附近的永和大王简单吃了点,然后去雍和宫拜佛。晚上和三位当年实验室同学在陶然亭附近一起吃了顿饭,06年的时候我带着其中的两位一起在丰台干了半年活,转眼十年已经过去了。
第二天一早起床,又去永和大王吃了豆浆油条,然后办理退房,考虑了一下还是去做了机场快轨。结果安检的时候带的菜刀被查了出来,还好最终安检员小姑娘还是通融了。机场办理托运安检都很顺利,飞机上坐在傍边的是一位估计六七十岁的美国老头,聊了一路。他是住在Phoenix,现在的妻子是中国人住在北京,估计比较年轻,因为他提到他丈母娘还和他们一起旅游。这种美国老头跑来跑中国姑娘的事情也挺多的,呵呵。
到了西雅图,同事来接的,回到家后本来准备打扫屋子,结果发现太累不想动弹,于是就休息了,屋子到现在也没有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