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三) Soft Skills: The software developer’s life manual

“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what one has learned in school”

— Albert Einstein

继续读书笔记Soft Skills: The software developer’s life manual,第三章是关于学习的,作者开始引用了爱因斯坦的话。我的理解是教育的最重要目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的态度和做人的方法。
作者一开始强调了学以致用,和学习中实际动手的重要性,他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Jump right and start doing”. 然后作者介绍了他自己的十步学习法,其中第一到第六步是准备阶段,而第七到第十步是具体的迭代学习阶段。

  1. “Get the big picture”, 通过初步的研究了解这个领域的大致内容,有个粗浅的认识。
  2. “Determine scope”, 学习需要有具体的目标,过于宽泛的目标通常都会导致失败。
  3. “Define success”, 有一个明确的可衡量的成功标准
  4. “Find resource”. 寻找靠谱的资料,包括通过Amazon寻找相关的图书并阅读评价,通过Google寻找相关的博客,Youtube视频等等
  5. “Create a learning plan”. 目标总是要化作为具体的行动才能成功。制定一个清晰的可执行的计划非常重要,可以参考图书的目录,或者看看别人的建议等等
  6. “Filter resources”. 时间有效,那么要把时间花费在好的资源上,那么筛选的工作必不可少。
  7. “Learning enough for get started”.  作者建议只要学到足够”Play around”的知识就应该去动手实践。
  8. “Play around”,这一步是具体去尝试自己学习到的知识,以摄影为例,这一步可能是探索你的相机,对照学到的各种设置。
  9. “Learning enough to do something useful”,这一步非常重要,是能够利用学习到的知识去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并和第三部的标准比较。
  10. “Teach”,作者认为去教别人是自己最好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写BLOG, 录制Youtube视频,演讲,回答在线问题等等

作者在介绍完他的十步学习法之后,提到这这是一个参考的过程,重要的不是步骤本身,而是背后的思想,就是一个适合自己的持之以恒的学习系统。
后面的几节讨论了如何寻找Mentor和成为别的Mentor, 并再次强调Teach别人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之后重要的事情是经常寻找自己知识的欠缺之处,比如注意日常工作中自己最耗时的部分,自己经常重复的部分,自己还没有完全立即的东西,或者是面试中没有能够很好回答的问题,都是寻找自己知识欠缺点的实用方法,找到之后在利用自己的学习系统去弥补。
其实关于学习,古人就有很多不错的论断,比如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关于学习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是学思结合,勇于实践。学习的目的“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则是强调学以致用。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勉之!

微软收购LinkedIn

上个周末科技界最大的新闻显然是微软以262亿美元收购LinkedIn,大概每股溢价50%,考虑到之前LinkedIn跌掉了一半,所以收购的时机倒也不错。网上各种评论都有,看好的不看好的,大都是从业务的互补性方面分析。我倒不太善于从这个角度分析,我只是想起了当年微软收购Skype的往事,从一个小兵的角度。
时间真是飞快,那是五年前的事情了。大概是在2011年5月份的时候微软宣布以8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Skype, 而这个时候的我在微软北京正在决定来美国。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来这边的Lync组,一个是去Exchange组,最终我选择了Lync,于是便有了后面的故事。
九月份的时候来了美国,这个时候Lync当前版本的开发已经进入尾声,多数时间大家都在Fix Bug。几个月后被通知Lync和Skype要合并冻结招聘,然后便是一轮又一轮的Re-org,开始的时候的头是Skype合并Lync, 于是便有总部搬去伦敦,领导层从上往下开始换,很多人纷纷离开Lync组,多数去了Bing和Windows Phone组,我们搬去了Open space, 开始学习Scrum,提出了一个所谓的”North Star”的方向,我完全不懂。这个时候Live Messenger组也被包括了进来,简单粗暴地直接把用户导入Skype,甚至连分组的功能都没有,于是看到了所谓的Skype用户的伪增长。这样断断续续一年多的时间,完全没有像样的release, 而Skype也把精力耗费在给没有人用的Windows Phone开发应用上了。然后之前Lync的老大回来了,带回了一堆人,于是又是一轮从上而下的Re-org,直到2013年底的时候才慢慢返回正轨,2014年的时候我离开了Lync组。
在这个过程中,我所看到的,一是管理层根本就没有前瞻性,根本没有想好Skype到底能给公司带来什么,Lync,Skype和Live Messenger到底如何协调。第二执行效率低下,也许是所谓的政治,但是两年时候没有实质性的新功能,这在别的互联网公司是不可想象的。第三是所谓的自欺欺人,Skype和Live Messenger合并带来的虚假用户增长,以及不及时承认Windows Phone平台的失败都是最好的例子。
这么多年的结果呢?我想便是Live Messenger自己死掉,Skype半死不活,而Lync不过是改名了Skype For Business,也许仅此而已。财报上也看不出任何积极的影响。
如果微软还是以前的微软,我想这次收购不会有更好的结果,这是两家文化完全不同的公司,而微软在互联网上做的并不好,LinkedIn似乎也失去了方向。当然世界是在变化的,现在微软的CEO也不是之前的鲍尔默了,但是公司的文化却不是轻易能够改变的。

读书笔记(二) Soft Skills: The software developer’s life manual

继续读书笔记,这次的主题是”Market Yourself”,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
首先作者强调了向市场推销自己的重要性,很多优秀的程序员会在职业发展的某个阶段达到某个高度然后遇到瓶颈,作者说的是十年左右,作为已经工作九年的我颇有压力。在达到这个阶段之后,善于推销自己则是让自己与众不同的一个有效方式。然后作者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向市场推销自己的方式,包括写博客,录制教育视频,在杂志发表文章,写书,参加会议等等。
然后作者介绍了品牌由四个方面组成,包括” Message”, “Visual”, “Consistence”和”Repeated exposure”, 不知道该怎么翻译才好,信息,标示,品质和持续展示?作者建议应该就自己的专长来建议自己的个人品牌。坦白说这一节我不知道是否必要或者对我适用。
下面一节作者展开介绍了如何创建一个成功的技术博客。建立博客可以选择免费的比如wordpress.org, 收费的,或者是虚拟主机,这里作者强烈建议用一个自己的域名,这样的好处是如果以后迁移了博客,那么搜索引擎的结果不会丢失。然后成功的关键是持之以恒坚持和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为了推广自己的博客,可以经常去评论别人的类似网站并留下自己的链接,还有在现在的时代当然离不开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至于写作的主题,可以自己维护一个列表,每次突然有想法的时候就记下来,这样积累下来就不会发现无米下锅的窘境。这里我的建议是多读书,这个写个读书笔记也是一篇呢,呵呵。
之后作者专门用了一节来强调帮助别人,给予别人是帮助自己的非常有效的途径,”If you help enough people get what they want, you will get what you want”,这不禁让我想起来论语中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很多道理还是有普适性的。
接着作者叙述了如何更有效的利用社交网络,第一位还是如何给别人带来价值,然后是保持Active,比如每周都有更新。
下一节作者讨论了公开演讲,这是是增加自己影响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不过呢,现实是很多人都很害怕公开演讲,据说投票比死亡还让人害怕。我也很不适应去做公开演讲,但似乎现在比以前脸皮要厚了些,没有那么排斥了。作者的建议是多做练习,可以对着镜子里面的自己开始,对着家人朋友,然后是组里面的,练习越多就越熟练,就适应了。这个我应该去开始尝试。
然后是写书和写文章,这个我倒是还没有考虑,还是一步一步来,先多写写技术博客,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先。
最后作者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态度问题,那就是”Don’t be afraid of to look like an idiot”,用勇于面对和承认自己的无知。很多时候不敢去尝试的原因就是怕别人觉得自己像个白痴,而实际上很多技能都是练出来的,所谓万事开头难,而开始的不适应感是非常正常的,坚持住那么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还有就是要”take small steps”, 所谓”Think big, start small”, 老子道德经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有类似的意思吧。
勉之!

人生忽如寄

周末的时候听说之前一个同事的爱人去世了,年仅33岁,癌症。几年前刚来微软美国的时候,我在31号楼上班,同事和他爱人也在附近上班,还经常能够碰到。那个时候周五晚上还经常一起玩三国杀。后来我去了6号楼,Bellevue直到西雅图来上班,大家联系也就越来越少了,但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再次听到居然是这个消息,不禁感慨人世无常,真是嗟命何辜,独遭斯疾。
随着自己年岁渐长,慢慢也经历了一些事情,但是往往给自己冲击最大的还是同龄人的去世。虽然口头上说是奔四的人了,但还总是觉得有很多的时间。我倒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大一的暑假,一天晚上从学生宿舍9号楼去8号楼超市买东西的时候,迎头碰到班长,他告诉我了我们班的一位女生因为车祸去世了,一车子的人只有她出事了,记得当时总觉得这不可能是现实,但的确班上从此就少了一位同学,我至今还记得她的一口东北普通话。
后来慢慢经历更多,先是大二的时候外婆过世,老妈不想耽误我的学业,在出殡那天才打电话告诉我,我完全没有想到大一寒假那次见到外婆居然是最后一面。我的爷爷外公都是在我父母小时后就过世了,而我的奶奶也是在我姐出生之前就过世了。想起来当年没有回去总是人生的憾事之一。
大学的时候偶尔也读读诗经和古诗十九首,记得其中有很多对于生死的感慨,印象很深的有“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等。有些则是要及时享乐“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有的则是“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只是年轻的时候读来总还是没有内心对时间紧迫的共鸣。
后来毕业工作了,先是我的二伯父癌症过世,去世前对我爸说不要太苦了自己,不值得,我的二伯是个很能干的人,和二伯母种了十几亩的田,整天忙碌不休息。再是2014年的时候大伯父癌症去世,我那年回去的时候大伯已经卧床不起了,算是见了最后一面,大伯父一生精明,养育了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去世时候重孙子都好几岁了,儿女满堂人生无憾。之后就是大概一个月前大伯母过世,这个有些突然,年初回去参加我姐婚礼的时候大伯母还精神矍铄,没有想到那居然也是最后一面。
人生真的很短暂,我想我应该更加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应该尽量多回去几次看望父母,多陪陪家人,多出去转转增加人生的阅历。最后还是以《普贤菩萨警众偈》作结。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
是日已过,命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读书笔记(一): Soft Skills: The software developer’s life manual

上次提到了最近在看的Soft Skills: The software developer’s life manual这本书,感觉都还是非常不错和实用的建议,在有些地方还颇有共鸣。这本书共分为七个主题,每个主题大概10个章节,介绍了作为一个高效程序员的方方面面,这不是技术手册,是生活指南。今天来复习一下第一个主题关于职业发展 (Career)的一些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要有自己思考,而不是简单去重复大多数人的选择。这里作者提到用不同的思维来看待自己的职业,那就试Business Mindset, 不是把自己看作一个普通的为公司服务拿工资的职员,而是把自己的职业发展看成为一个自己的Business, 工作是自己给别的公司提供的服务,而工资则是别的公司为自己的服务而支付的费用。这样职业的发展就是经营自己的Business, 进而去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服务更有竞争力和建立关于自己服务的口碑。
第二个关于职业发展的建议,是建立明确的目标,并且细化到每个月,每周和每天的小目标,同时要记录实现的过程,反思和提高。
第三个建议是处理与人的关系。程序员这门职业绝对不是仅仅和电脑打交道写程序,实际上这门职业和大多数别的职业无异,是和人打交道,无论是客户需求的理解,团队的合作,开会,检查代码等等。所以学习和人打交道是非常关键的,这里作者推荐了那本著名的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书,这本书倒就是在我的书架上,需要仔细阅读并运用到实际中去。在这里作者提到了和人打交道的几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记住每个人都有被感觉到重要的需求,二是Never criticize, 指责是毫无用处的,在管理的实践中对正面行为的奖励比队负面行为的惩罚通常都更为有效。三是多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问题,最后是避免争执,大部分不同的看法是不值得花费时间去争执的。
第四个是关于面试作者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建议,包括建立自己的口碑(Market yourself),比如写技术博客,而如果面试官读过你的博客,那么面试就会简单很多,然后是拓展自己的交际圈,主动去认识自己心仪公司的职员,这样得到Referal也会对面试有帮助。还有就是关于简历,作者建议雇佣专业人士去改进自己的简历,我倒不是非常认同。
第五个是理解提作为程序员的一些不同选择,雇员,咨询和创业,和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接着作者比较了不同规模公司的优缺点,之后提到是专业化(Speciality)的重要性,这是让你和别人不同的重要的地方。
第六个是关于在公司晋升。建议包括积极Take responsibility, 包括注意被忽视的项目,帮助新同事ramp up, 把流程用文档纪录下来并保持更新等等。然后是Visibility, 包括纪录每天的活动给manager发Weekly report, 给组里面做Presentation,在会议中积极发言等等。接着是持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关于软件的开发,还应该学习领导力,管理和商业相关的领域,并通过分享你学到的东西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还有就是成为Problem Solvers,如果你能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么你就会成为公司中最有价值的人。最后是关于政治(Politics), 作者认为和别的比起来,这是最不重要的,仅仅通过此而得到的晋升是不牢固的,作者也提到政治是不可避免的,你至少应该知道在发生什么,什么样的人你应该避免接触,什么样的人你应该永远不打交道。
第七个是关于”Being a professional”,Professional有很多品质,包括有基本的原则,专注于做正确的事情,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无知,可靠,有责任感。成为一个Professional的关键在于形成良好的习惯,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在必要的时候勇于说不,持续地寻找改进工作和自我的空间,永不止步。
接着的几个章节是关于辞职和开始为自己工作。包括做好经济上的准备,如何寻找目标客户,startup公司的大致发展轨迹。
最后作者强调了两个关键的态度,一个是”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这并不是去说谎和假装自己知道并不熟悉的领域和知识,而是一种面对问题的态度,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会让你更好地去面对困难的问题,或者更快地称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另一个是避免对技术的偏执(“Religious”),,这个其实很常见,比如网上常见的”Vi vs Emacs”, “C# vs Java”, “Windows vs Linux”等等,其实所有的技术都是好的,能解决问题的就是好的,而对于技术的偏执会限制自己的事业,所谓百害而无一利。
从自己的角度总结一下这个章节,那就是首先要不同的思维来看待自己的职业,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落实到每个月每周每天的实际行动中,在日常工作中形成专业的态度,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我,特别是注意提高与人相处的技巧,避免无谓的争执,永远相信自己”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经常反思自己的进度,持续改进。勉之!

一个空间多个网站

最近上下班的路上抽空在看Soft Skills: The software developer’s life manual这本书,其中有个建议就是写技术Blog来建立自己作为工程师的口碑。听起来是个好主意,正好把自己最近因为工作需要学习的一些东西写下来,也是一个很好的复习和总结的方式。
这本书还建议用一个自定义的域名,而不是二级域名来搭建BLOG, 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搜索引擎增加权重,而且如果以后迁移托管的空间,那么之前搜索引擎的结果不会作废。于是还是去netfirms.com申请了域名mylearning9.com。本来准备直接在wordpress.com上面申请一个网站,但是免费的用户无法绑定自定义域名,而高级用户需要付年费$99,觉得贵了一些。想到自己的个人涂鸦博客kingwind.info是托管在gegehost上面,是新手型的主机但也够用了,而且总体较稳定且利用率不高,决定看一看是否能够一个空间建立多个网站。
还是Google好用,搜到了这片文章绑定新域名的方法介绍了如何利用附加域(Addon domian)来实现多个网站,正好gegehost主机也是用的CPanel, 配置起来非常直接。就是增加一个附加域映射到~/public_html/下面的子目录,我是放到了~/public_html/mylearning9.com里面,然后参考cPanel安装Wordpress教程,注意文件要拷贝到~/public_html/mylearning9.com,而不是之前的~/public_html里面,同时注意不要和已有的Wordpress网站使用的数据库冲突,可以新建不同的用户和数据库,或者利用之前的,但是在配置的时候注意数据表的前缀要不同,完成后只需要找个主机的地址,然后去域名的管理上增加A record把域名映射到主机地址就好,配置好要稍等几个小时等到DNS更新,然后就可以用新的域名访问初始化wordpress。
这里正好复习一下DNS里面几个常用的Record的区别。A Record是域名到IP地址的映射,这样DNS服务器可以直接解析返回地址,NS Record是制定不同解析的域名服务器,然后客户端可以找这个新的域名服务器解析这个地址,而CName Record类似于别名,就是返回一个不同的域名然后客户端再去解析这个域名得到IP地址,这个在Load balancer中很常用。而对于我们这里的情况,A Record最简单,如果主机有固定的IP地址,否则NS Record也是可以的。
最后提醒下自己,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善始善终,加油!

无事勤扫屋, 强于上药铺

题目是个民间谚语,我本来也不知道的,只是最近花费了不少时间收拾庭院,所以找了个听起来不错的标题。
首先是前后的草地去年没有照顾好,很是难看,所以重新补了种子。播种之前需要除去杂草,特别是屋子后面,我把土给翻了一遍,突然想起来小时候坐在田边看着爸妈在翻地,不管是种旱田还是水田,这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步。说来惭愧,我从来没有在家里面帮父母干过一次这样的活。然后是把种子和从Home Depot买来的黑土混合均匀撒在扫地上,再踩一踩让土比较平实一点。最后就是每天浇水。总的效果不是特别满意,但和之前的对比看起来也相当不错了。
然后这个周末又把屋子周围的杂草去处了一下,铺了木屑。上次铺还是差不多三年前半来的时候,时间真快。铺木屑相对简单,主要是除杂草需要些体力。同时还把后院的两棵树给修剪了下,去掉了比较低矮的可能影响交通的树枝。这边扔垃圾比较烦,我只好把树枝锯短,然后塞在Yard垃圾桶里面。
虽然有些繁琐耗时,但完成之后看着还是颇有些成就感的。所谓有了家,便有了无尽的家务,心态很是重要,习惯了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时间总是有的。其实打扫屋子和修炼内心有类似之处,在于持之以恒而从来不没有一蹴而就。收拾屋子也是一种修炼。



 

课程总结 – Learning How to Learn

最近完成了Coursera的课程 Learning How to Learn: Powerful mental tools to help you master tough subjects,我想总结一下以便加深下印象,同时以后也可以随时参考看看是否运用到实际的学习中去。这门课对应的教材是A Mind for Numbers: How to Excel at Math and Science
第一课什么是学习,重点介绍了头脑的两种思维模式,专注模式(Focus mode)和发散模式(Diffused mode)。这两种模式都非常重要并互相排斥,前者关注细节和已有知识的运用,通常是在精神集中的时候。而后者更善于全局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通常是在比较放松的状态下实现的。这里提到了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inque)就是专注工作25分钟,然后放松一下,并给自己一个奖励(Rewards)。这一课还简单介绍了记忆的两种模式,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和长期记忆(Long term memory), 一般来说前者只有4个slot, 这也是为什么人难以同时做多个任务的原因,而长期记忆则像是大仓库,而为了把知识从前者转移到后者,练习(Practice)是非常关键的。最后强调了睡眠的重要性,简单来说清醒的时候脑子会逐渐释放一种物质会阻碍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而睡眠可以消除这些有害物质。
FocusVsDiffuse
 
第二课关注于记忆块(Chunk),记忆块是一种头脑有效压缩信息和快速处理信息的方式,一个例子就是开车,学车的时候脑子要考虑非常多的事情,而熟练了则似乎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而在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新的Chunk可能会和已有的Chunk类似,从而能够更快地学习。记忆快是熟练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式,而形成记忆块就是通过专注学习,深入理解,和不断练习。这里一个有用的方法是不看课程自己努力回忆(Recall)。
Chunk
 
第三课主要是关注与处理拖延(Procrastination)并进一步介绍一些记忆的技巧。学习是一种长期的过程,而拖延是非常有害的,而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可能会难以集中注意力,这些都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处理。有用的技巧包括通过Belief, Cue, Routine和Reward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于Process, 而不是Product,做计划并看具体的落实情况。这里提到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毅力(WillPower)是有限和宝贵的,只在必需的时候才用。然后关于记忆的部分,提到了一个有用的技巧Memory Palace,就是把事物联想到自己熟悉的环境,虽然它们可能本来毫不相关,更广泛的技巧包括图像化(Visualization), 故事化(Story),交叉学习(Interleaving)。
第四课首先提到了一些其它的重要的学习技巧。这里再次提到了隐喻和类比,还有就是人在成年以后还是会有新的神经元产生,而为了让这些宝贵的神经元保持下来最好的方式是学习新的技能和体育锻炼。对于长期学习来说自信和坚持是非常重要的。然后是准备考试(Test)的一些技巧,包括学习小组(Teamwork), 在学习过程中多做Mini-test,如果做了充分的准备,可以先做难的,再做容易的(hard start, jump to easy), 在考试中有时候可以转移注意力,让思维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看自己的答案是否准确,然后检查的时候可以反方向从后往前检查。
总的来说,我还是学到了不少的不错的建议,一是形成习惯坚持学习和锻炼身体,二是使用番茄工作法来管理时间,三是学习的时候多做练习,四是保证足够的睡眠。

博客十年

不经意间自己的博客已经断断续续写了十年了,从2006年到2016年。记得最早的时候是在Windows Live Spaces上面的,后来转移到新浪博客上,最后还是自己买了gegehost的主机并从netfirms上面购买了kingwind.info这个域名至今。可以回顾一下过去的十年,看看写了多少东西。
2006年写了有80篇之多,但是都比较短。后面每年都少于20篇,或者说大部分情况下都小于10篇,所谓虎头蛇尾,或者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过文章的平均长度在增加,也许说明自己有了更多的思考了吧 :). 至于Comments,主要是后来Spam太多就基本给关掉了。总的看来173篇,平均一个月大概1.5篇。归类上前三分别是生活随笔,程序设计和读书心得,我没有统计具体的数字,有空的时候会写个程序看看的。
希望自己还是要坚持下去,现在似乎也不太写日记了,那么记录一些东西下来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会有博客廿年,博客卅年,博客卌年,博客圩年,至于有没有圆年进年枯年枠百皕年那就得看造化了。
PS. 刚Google的,十廿卅卌圩圆进枯枠,依次读:shi-nian-sa-xi-xu-yuan-jin-ku-hua。还看到某个评论”文人造反,十年不敢,廿年不成,卅年不持,卌年不行,卌年不续,圩年不得,圆年不喊,进年不教,枯年不赢,百年不变”。
Blog year status

入职七周小结

3月21号进入新的公司,到今天正好七周,完成了所谓的Bootcamp,在这里想记一下流水账,看看自己还记得啥。
第一周的前两天去了加州,周一主要是完成一些必要的入职手续,公司的文化,最重要的是Move fast and Focus on impact, 要立足于自己的Strength。而Strength的定义和我之前的理解颇有不同,这里强调的是Passionate about it naturally,并推荐了一本书StandOut 2.0。我想这可能和论语里面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一个意思。在这里第一天就拿到了笔记本和手机,可以远程连接公司网络,效率还是蛮高的。周二下午开始介绍Bootcamp的主要流程,并完成开发环境的配置。然后飞机回来西雅图。剩下几几天主要是介绍开发的流程,工具和隐私的重要性,完成First webpage。
第二周介绍更多的关于数据的工具,还有测试的方法,开始做实际的Task。第三周主要是各个组的介绍,同时和感兴趣的组1:1。这一周和不少组聊了聊,结果没有完成足够多的Tasks。部分原因是自己不够重视,同时也是第一个Task比预计中的复杂而第三个Task改动过多。这才知道从第三周周五开始会衡量bootcamper的checkin数目,颇感到有些压力。
第四周和第五周是继续去加州参加更多的培训。结果第4个Task也是有问题的,不适合做Bootcamp task,这个时候有了初步的选组意向和希望工作的领域,找特定的组多要了几个简单的Tasks,这样终于分别完成了2个和4个checkin。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学以致用是非常重要的,仅仅参加培训是不够的,而是在完成工作的实际需求下去做Lab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在两周也和别的组聊了聊,简单来说主动联系你的组都是很积极的,你主动去联系的组相对都有些不是那么积极。这两周效率总体来说还是可以的,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同时做到了每天10000步和学习100分钟的目标,完成了Machine Learning的入门课程,并购买了Certificate放在Linkedin的Profile里面,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要一直坚持下来。这两周没有怎么出去,除了和几位在加州的本科同学吃了饭之外就没啥活动了,周末步行去了附近的几家中餐馆,还可以但基本都是要付现金,估计是逃税吧呵呵。
第六周回到西雅图,前几天比较轻松,主要是继续两个Tasks并基本确定了去现在的组。但是在周四的时候突然得到别人的建议决定还是推迟一周,找两个人聊了聊,反馈比较负面,让我周末颇为纠结。最重权衡再三决定还是尝试一下,毕竟在一个领域的积累对现在的我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七周和Mentor聊了一下最终定下选组的事宜,总体相对轻松的一周,毕竟是Bootcamp最后一周而且周五公司搬家必须WFH。这两周还是坚持了10000步和100分钟学习,完成了Introduciton to Recommender Systems的课程,还是不错的。
如果我有机会在经历类似的过程,我想给自己的建议,一是多尝试一些不同的组,二是更加Social一点,三是设法提高工作的效率。
下一周就是正式工作的开始,第一印象很是重要,多听多问,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