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说干IT这一行的,修电脑也是基本功。不过有相当一段时间没有练习了,前一阵机会来了。不知道是否是被我给碰的,家里一台笔记本Lenovo E420开机之后显示的内容比实际的屏幕要大,于是Windows的任务栏就看不到了,这就几乎没有办法用了,于是开始尝试不同的方法来折腾。
1. 修改分辨率,卸载安装显卡驱动,问题没有解决,反而不知道为啥新的驱动显示出四个桌面,每个都很小,卸载安装回原来的驱动。
2. 开始Google,看到别人有类似的问题,提到说是因为屏幕的接口线松动了,于是找出E420的拆机手册,拆!把屏幕的接线给紧了紧,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不小心把手给划了下。
3. 这样就因为有两三个晚上被折腾掉了,在准备放弃的时候,Google到一个叫做EDID (Extended display identification data)的东西,这个是Windows系统读取屏幕信息的地方,同时找到这一片文章提到可以让Windows使用定制的EDID,这似乎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于是去wikipedia上进一步了解下EDID的格式,下载了一个叫做EDID Manager的工具,看到系统的EDID的确是错误的,分辨率是1440×900,而E420最大支持的分辨率是1366×768,同时屏幕的尺寸也是不对的。找到对应的问题,修改了EDID的数值,保存后用moninfo.exe打开保存为.inf文件,再去硬件管理器更新显示器的驱动,从硬盘安装保存好的inf文件,重启搞定!
这个过程大概耗费了我四五个晚上的时间,得到以下的结论:
1. 你一定不是遇到这个问题的第一个人,所以Google一定能找到可以帮助自己的信息
2. 了解具体的工作原理,能够帮助自己更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的方案。
3. 要支持Wikipedia,要坚持给Wikipedia捐款。
4. 不要轻易放弃
Author Archives: Feng Wang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在世界末日的这一天,我坦白,这一年我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这是不对的。
新的一年
希望在这一年结束的时候能够问心无愧地说,自己没有浪费时间,虚度光阴。
读书改变了什么
前一阵读了中国青年报的一片文章”读书改变了什么“,讲述了一个农村的父亲韩培印怀着理想主义的幻想,辛辛苦苦打工,支撑儿子韩胜利完成了大学,结果却是大学生的工资还不如他自己在工地打工的收入多,憧憬破灭了。曾经是一家人骄傲的事情,却成了村里面人嘲讽的对象,成了家人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如果时光倒流给这个父亲一个另外选择的话,那必然是不会让他儿子上大学。由此引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我想多数人读了这篇文章,都会同情甚至是钦佩这位憨厚的父亲,但同情并不能改变什么,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类似的事情会一直重演下去。十几年前国有企业改革,精简人员,无法接受毕业的大学生,从1996年开始到1998年,大学生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取消,与此同时,国家开始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口号的高等教育的大扩招,或者是所谓的教育产业化,十几年来,大学生毕业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增加到2011年的758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然是教育质量大幅下滑,而且严重的供过于求,所以大学生就业难是违反事物规律的必然结果。而韩培印和韩胜利的命运只是这个时代趋势的一个注脚而已。
只不过更不幸的是,这是一位农村的父亲和一个农民的儿子,传统观念和残酷现实的冲突。在中国农村的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在漫长的几千年中,读书是唯一的正经出路。而至少在取消分配工作之前,读书至少可以改变农村人的身份,成为城市户口,有着城里的工作,成为村里面羡慕的对象。对于韩培印来说,这些年的现实摧毁了他几十年的人生信条,而对于韩胜利来说,他要面对的是一条和父辈完全不同的道路,而内向自卑,不善交流这些农村孩子的通病则更是雪上加霜。
读到这片文章,对于来自农村有着类似的体验我而言则更有些切肤之痛。记得在初中毕业的时候,那是97年,我的一位远房姥爷是那个中学的语文教师,他告诉我爸和我关于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取消的事情,当时的我并不是很明白这些。在我上高中的时候,邻村有家孩子考上了中科大,那一家成为了方圆一片大家羡慕的对象,那位大学生成为我们的楷模,而我更加感受到周围人的好面子或者虚荣。在2000年的时候,我去了北京上学,同时我隔壁堂爷爷家的一位外孙也去了北京,他是去打工。我这位远方表兄和我同年,月份稍大,能吃苦,头脑活,运气好。在08年的时候自己开装修公司,差点关门,但是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成就了房地产的繁荣,当然他的公司也顺便赚了不少,于是在09年买了房子几套,成为我们那里小有名气的年轻老板了,成为了我们那里羡慕的新的对象。而我则还是幻想着房价会下跌,把攒的一点点钱投入了股市。于是在过年的时候,我这个表兄的父亲在我家酒后大谈读书无用论的时候,我亦无言。记得还是在那一年,同村里面有另外一家的孩子大学毕业,似乎专业不好,而且性格极其内向,找不到工作。过年的时候我去亲戚家拜年,他家在隔壁,他父母让我和他聊一聊,结果他却不愿意出来,我亦无言。
那么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如果用现在唯一的衡量标准钱来说,对于大部分特别是贫困家庭来说,的确不是好的买卖,小富由勤大富由命。中国经济现在的发展模式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大学生,学习一技之长更符合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而对于现在的很多大学教育,甚至连一技之长都没有教授。可能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有些人来说,读书是个好的选择,对于另外一些人,读书可能只是浪费时间和金钱。而我的感受是读书是改变人性格的唯一途径,如果大学四年书读完还不能够对自己有个相对客观的认识,对于外界事物没有思辨的能力,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彻底失败和无用的,指望这样的读书去改变什么自然是一种奢望。
公正,该如何是好
在安顿好了之后慢慢开始恢复了读书的习惯,最近大概浏览了一下迈克尔•桑德尔的《公正》一书的中文版,之前是看了网上的公开课,深为其口才所折服,于是决定买这本书。其实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记性越来越差,无论是看公开课或者读书本身,能记住的东西颇少,不过开卷有益却也是有一定的道理,至少这门课程提醒了自己去反思自己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不要想当然,它们其实往往是经不住推敲的或者是缺乏真正深入思考的。
就公正的观念本身大家都不会怀疑,中国自古便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物不平则鸣的说法,但是如何衡量公正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话题。与此最直接的生活中的一个话题便是贫富差距,或者如书中所说,看一个社会是否公正,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看它如何分配我们所看重的物品,收入与财富、权利与义务、权力与机会、公共职务与荣誉等等,它给予每个人以应得的东西,但是如果追问什么样的人该得到什么样的东西以及为何如此的时候,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书中引入了不少现实的例子来引起读者的思考,有现实的,也有虚构的。现实的比如2004年美国查理飓风后很多商店哄抬物价引起的价格欺诈的讨论,2008年对金融危机中政府对于大金融机构救助的愤慨等,虚拟的则更为尖锐,是假设有一辆刹车失控的电车要撞向五个铁路工人,而这时候可以选择拐向另外一条上面只有一个工人的岔道,是否应该选择牺牲一个人来换取五个人的姓名,或者是桥上有个大胖子,你把他推下去,砸在火车上使火车减速同样可以用一个人的性命来拯救五个。对于这样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从中我们可以引出第一个评价的原则,就是基于功利主义或者说最大幸福原则,在这个方面英国哲学家边沁(Jeremy Bentham)是其代表人物,他的遗体至今还被放在伦敦大学学院的主楼回廊里面。这一原则非常容易被人接受,这也是很多赞成拐弯牺牲一个人来换取五个人的基本出发点。但是功利主义有其内在的缺陷,首先是它忽视了个体的权利,所以不少人在对于推一个人下去而救五个人持有一定的疑虑。这样会推导出更多违背我们直觉的判断,比如古罗马时候基督徒被扔给狮子,虽然基督徒本身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但是考虑到周围无数观众的狂喜,这样功利主义者无法谴责这一行为。其次我们无法在一个尺度上衡量和比较所有的价值和物品,比如人的生命该如何衡量?再者快乐本身是否有高级低级之分?
由于功利主义的缺陷,作者再次引入了第二个评价的标准,就是自由至上主义。自由至上主义假设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种根本性的权利,用自己拥有的事物去做任何事情的权利,假设我们尊重他人也这样做的权利。基于这一主义,我们可以认为之前的判断并不可以简单基于多数人的福利原则,个人有一些不可被剥夺的权利,所以如果那一个人不愿意牺牲自己,那么拐弯或者推下去都是不公正的。但是自由至上主义也会带来一些和我们日常想法抵触的结论。比如自由至上主义推崇自由市场,认为关于收入和财富的正当分配,就是任何一个在不受约束的市场中商品和服务的自由交换所产生的分配,这一主义的拥护者推崇最小政府原则,反对对富人征税来调节贫富差距。而我们通常认为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是不公正的。同时自由至上主义者也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是否真正拥有我们自己。如果不是,那么很多和我们自身相关的事例无法用这一主义来解释,如果是,那么必然会引出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自杀是否是个人的权利?富人买穷人的器官给是否合法?辅助性自杀是否又罪?更为尖锐的例子是2001年德国经双方同意的吃人如何判刑?还有到底什么样的权利是不可剥夺的,谁来界定这些权利?在分析了自由主义的缺陷之后,作者引入了两个例子来通论与之密切相关的市场的道德问题。首先是征兵问题,征兵制,有偿替代者的征兵制,还是基于市场的雇佣兵制更为公正?作者列出了不同制度赞成的反对的理由,并在其中引出了公民德行和共同善的观念,第二个问题是商业代孕问题,双方签好协议并支付了钱之后,在小孩生出来之后代孕母亲反悔而引起的官司,从而进一步质疑在自由市场中做出的决定到底有多自由,是否有德行和更好层次的善是市场和金钱所不能购买的?
至此,作者开始开始展开他认为的第三种道路,既基于道德和共同善的标准。作者首先引入了康德的关于公正和自由的观点,坦白来说康德的理论过于晦涩,我难以理解,但是基本的观点是公正评价的原则不能仅仅基于结果,而动机是更为重要的,同时康德提供了一个更加苛刻的自由的定义,只有当我的意志是被自律所决定的,受我自己给定的法则所支配的时候,我才是自由的。而对于这些法则康德也有着严格的要求的,比如准则是可以普遍化的,将人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等等,我没有完全理解。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契约的道德局限,首先,一项协议的事实,并不能保证该协议的公平性,其次同意不足以产生一个具有约束力的道德主张,接着引入了罗尔斯的无知之幕背后的契约,就是假设大家都不知道自己在进入这个社会之后的角色之前来选择分配的原则。但是这里我们还是会面对一个问题,就是人生下来就是有不同的先天条件,所谓物之不齐物之性也,所以公正本身也会面对一些我们无法掌控的因素,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本身的应得性,事物所是的方式,并不决定它们应当是的方式。
之后作者引入和道德或者共同善更为相关的例子,就是美国的大学录取政策偏向于少数民族的申请者是否公平。支持者的理由包括补偿过往知错,以及促进多样性,在官司中学校引入这样的理由来界定他们的的使命,但是如果我们认为这是公正的,那么在种族隔离时期使用民族偏好来排除人们,与当今的使用民族偏好来录取人们的行为是否有本质上的区别?并由此提出了更为尖锐的问题就是大学的目的,政治的目的。但是讨论这些问题却无法完全避开个人的道德和善的标准。作者讨论了人们之间的义务,从德国对于当年战争的道歉引入我们是否应当弥补前辈们所犯下的罪,进而思考人们所负有的道德责任,导出我们受制于各种未经自己选择的道德纽带的约束。
最后一章,作者讨论了宗教道德中立性的问题,作者认为公正与权利的论证无法与良善生活的论证相隔离,并引入堕胎和肝细胞的争论,在评价这两个问题上我们无法摆脱在道德和宗教上表明立场,它们涉及到对于人的定义。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同性婚姻的问题,提出自由和个人意志本身并不足以为之作辩护,否则婚姻也不应该限制在两个人之间。也就是对于婚姻的问题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婚姻的目的和其所尊崇的各种德行并将我们带入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道德境地。至此,作者总结了三种评价公正的道理并旗帜鲜明地赞成第三种,认为为了形成一个公正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推理良善生活的意义,不得不创造一个公共文化以容纳那些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的各种分歧,争议是不可避免的,公正必然带有判断性。作者推崇一种道德参与的政治,提出对于宗教和道德回避型的立场只会导致一种似是而非的尊重,我们必须去理解和关注同胞们所带入公共社会的各种道德和宗教观念,质疑反对,或聆听学习以达成共识,这是公正社会更可能的基础。
回到现实的社会,突然觉得讨论公正的问题对于中国过于虚幻了,似乎这个社会已经没有任何公共的道德的标准,政策的出发点既不是大多数的人的福利,功利主义靠边站,也不尊重个人的基本权利,个人自由主义也是扯淡,而基于道德和共同善德标准则更是虚无缥缈,于是我似乎更加困惑了,读此书有感。
纪念电影兑换券
下午颇为无聊,本来中午是准备和研究生几个同学聚聚,但是昨天考虑到拉肚子未好,便给取消了,这样便更觉得无聊。给仙人球浇了浇水,似乎得有几周忘记了仙人球的存在了,看了看满是灰尘的桌子,终于忍不住出手给仔细擦了擦,果然干净了很多,是不是也该给自己内心擦一擦了?本来准备再接再厉打扫卫生,但是上了上网又看到关于那个红十字会郭美美的事情,似乎很有料的样子,想到这个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我无心打扫卫生了。
既然无心打扫卫生,正好又看到了第二季度的电影兑换券,想到又要过期了,实在有点浪费,便准备去最近的中影电影院看功夫熊猫2,内心犹豫了好几次是否一个人去看电影,最终还是决定出去透透气。坐上了620路公交车,很多的人,有座的时候我会拿手机看一些公开课的视频,没有座的话,便又无聊起来,只有四处打量起来。…此处省略几十字…,内心正在纠结的时候到站了,我便下车了。
沿着马路往着电影院方向溜达,到达了小西天,每次到达那里都有些感慨,因为那里是我第一次做家教的地方,中影电影院就在小西天牌楼的旁边。进入后看了看电影时刻表,功夫熊猫2旁边直接贴着个售罄的标签,而边上有个人正在叫喊卖功夫熊猫2的票,手里面一沓的票,估计至少得有50张吧,我无意猜测这是内外勾结直接卖高价票的,但是还是心里顿生厌恶,于是直接出来了。
想了想继续往南,走到到了北护城河,沿着饮马槽路往回走,路上颇有些老头老太太还有中年妇女坐在河边的树荫下东家长西家短,河水看上去很脏,随手照了两张照片。
于是就回来了,电影兑换券终究还是没有用上。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终于把《股票大作手回忆录》这本书看完了,英文名是”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作者是Edwin Lefèvre,译者是丁圣元,翻译的不错,这是一本关于股票市场上的传奇人物Jesse Lauriston的传记,整体按照年代记录了Jesse在股市所经历的起起伏伏和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思考而产生的感悟,对于我这个在股市严重亏损的人来说读起来更有一种切肤之痛。
在这本书写作的时候主人公已经在股市摸爬滚打了多年了,期间多次破产,又多次崛起。他在二十岁的时候便挣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万美元,那可是1897年的时候,就算按照3%的通货膨胀来说也相当于今天的1.03^114=29万美元了。结果一年多22岁不到他就赔光了,然后再23岁的时候又挣到了5万美元,24岁的时候又一文不名,在30岁的时候挣到了100万美元,之后交易棉花直到36岁时已是100万美元的债务缠身而宣布破产。从37岁开始从500股的小额交易额度开始他又东山再起,并在1929年股市崩盘51岁达到顶峰,做空获利超过1亿美元。
主人公的这般传奇的经历让我赞叹不已,这本书本身也很好地展现了他在这些起起落落中内心经历的尝试,挫折,困惑,领悟,再尝试,再挫折,再困惑,再领悟的曲折上升过程。他从最开始的捕捉短期的波动,到把握市场整体趋势,从对技术分析的领悟,到人性的剖析,最终得出在市场技术分析中,趋势是核心的概念,行为要领是服从技术,诚实地面对市场,诚实地面对自我是先决条件。
市场如人生,但它更能够把人性的弱点放大,并在极短的时间给予非常明确的反馈。一个人能否判断大势,能否正视自己的弱点,是否知错能改,能否当机立断,是否患得患失,人性的种种都可以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时代在变,人性千古不变。
这本书也给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建议,抄录一下,也让自己在以后少犯一些错误:
1. 不要天天交易,只有在明显看涨或看跌时候才交易
2. 买上涨的股票,卖下跌的股票
3. 绝不平摊亏损的股票,不可补仓! 以免炒股炒成股东
4. 买入卖出和股价无关
5. 市场永远正确
6. 对自己的判断缺乏自信或者耐心,不会走的远
7. 右侧交易
8. 交易有利润,继续持有,交易有亏损,从速了结。
但是主人公最后的结局颇让人有些唏嘘,他在56岁的时候又破产了,最终在63岁时候因饱受抑郁症的困扰而开枪自杀。关于他最终失败的原因,书上提到最后他对美女,美酒不加节制,最终丧失了早年严格自律的作息规律和生活态度,也就是失去了平衡的人生,交易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平衡的人生最终会催垮一切。
不禁想到自己这些年来在市场中犯的种种错误,不是自己的认识没有提升,而是没有能够克服自身性格的缺陷,患得患失,犹豫不决。又想到身边真的有人相信所谓的股神而买入推荐的股票而亏损严重,便更觉得这个市场有趣,人性的弱点在利益的驱使下一览无遗,阳光之下,并无新事。
积极心理学
一直在看哈佛的网上课程积极心理学,网易翻译为幸福课也颇为妥当,已经看完了十三课,总共二十三课,本来是准备全部看完后再来写一点感想。但今天正好在公司里面有个讲座就是讲积极心理学的,主讲的是倪子君,她也在清华大学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坦白说她和哈佛那位的水准相差还是很大的,其中的材料也几乎都是在哈佛网上课程提到的,比如那篇”I have one dream”的录像对我并没有太多的感染,毕竟文化的不同使材料的效用大减。我在想如果有清华的学生看了网上的课程,真的完全没有必要去听她的课了。我也给她提了一点建议,应该和中国传统的一些东西结合一下,比如儒家的积极入世,比如道家的逍遥心态。但是对于我而言,也是一个机会把以前学到的东西再复习一下,提醒一下自己。
首先是关注的力量,”Focus creates reality”。如果过于关于负面的东西,很可能你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负面,而如果更多的关注正面,你的生活也极可能从此改观。其次是信念的力量,”Whether you think you can or can’t—you are right.”。还有就是幸福的关键和物质相关度很低,在正常生活之上只有10%,天生的基因决定了50%,自己的行为态度决定了剩下的40%,而这正是一个人可以努力掌控的部分。其他的关键的观点是懂得感恩会极大的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坚持写日记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而坚持一周三次的体育锻炼不仅仅会让身体健康,也会极大的降低抑郁的可能性和缓解抑郁的痛苦。通过对最成功的人的研究表明,乐观,积极,自信,努力工作是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正面地解读失败也是极其重要的。
简而言之,需要坚持的做的就是一周三次的体育锻炼,无论何时关注事情的积极面,永远相信自己,积极做事,学会感恩,永不言放弃,把这些植入你的日常生活,使之成为一种日常的习惯和思考面对问题的无条件反射,你就会比现在幸福,走上一个螺旋上升的人生道路。
重复一下一些重要的句子:
1. Whether you think you can or can’t—you are right.
2. Learn to fail, or fail to learn.
3. It’s not right, it’s not wrong, it is.
4. Coping rather than avoiding.
5. Focus on what works.
6.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7. Prepare, Prepare, Prepare then Spontaneous.
8. Nature, to be command, must be obeyed.
9. We are what we repeatedly do
10. First we make our habits, then our habits make us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今天是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回想起当年九十周年校庆的时候,我们开玩笑说不知道一百年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呢,言犹在耳,而十年已过。时光如白驹过隙,诚然。
昨天下午一位同学找我一起回去学校看看,正好晚上在那边五道口的郭林还有本科同学的聚会,便欣然同意。从东门进去,主楼前面已经封闭了,晚上晚会的排练。于是从经管和法学院后面绕过去,到达新清华学堂,这个建筑非常有气势,和六教颜色倒是非常般配。以前三四五教学楼是一种非常朴素的风格,而六教的暗红色便有些不协调,如今在新清华学堂的映照下,倒是觉得三教有点不协调了。或许我是个顽固怀旧的人,总还是那种朴素的风格更让我有一种认同感。沿着那条走了无数遍的南北主干道,少了平日的一种清净,多了许多校友们的喧闹。看到一些白发苍苍的校友,突然有一种莫名的紧迫感,十年一晃而过,那么二十年,三十年也将很快过去,希望那个时候的我心里面是充实的,踏实的,是没有浪费时间的遗憾的。
看到熟悉的四教,文南楼,团委到达十食堂,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总还是没法称它为听涛园。左拐向图书馆进发,看到熟悉的草地,小树林,想起当年的时光,想起有些很久都没有联系的朋友,人生真的在于经历。从图书馆穿过去了小荷塘,在自清厅坐了一会儿,看着柳树随风飘摆,望着池塘里面成片的柳絮,吹着熟悉的春风,思绪早以飞到了以前的学生时代,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情绪。
穿过小荷塘,没有去荒岛,考虑去紫荆转转,便往北走了。西操南边熟悉的单杠,只是我已经从以前可以做17个满分的变成了2个都拉不动了,看到熟悉的跑道,便决定去跑一圈,那种熟悉的感觉回来了,只是当年跑到第三四圈才有的感觉现在跑一圈便已有。休息一下往北去了万人,在下面的超市买了一瓶水,继续往东,陆续经过十三号楼,紫荆,还有那一片的三十几号楼,不禁想起了当年在一起打乒乓球的MM,不知道现在是否已经有孩子了。从游泳馆这边的路一直往南,看到熟悉的十一号楼,九号楼,心里面各种滋味涌上心头。
还是从东门出来的,我便出发去熟悉的五道口郭林,那条路工作后也走了不少次,但是似乎工作后的记忆总是给我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在郭林大家觥筹交错,笑谈人生,没有结婚的已然是少数派了,估计再过几年没孩子的就是少数派了。
晚上回来后听了听清华的校歌,想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颇有些黯然,以前的时光不可追悔,能做的便是在以后积极实践这一周易中乾卦坤卦的人生道理,要努力,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几十年后校庆再回到校园的时候可以问心无愧。
婺源庐山游记
几周前公司组织去了婺源和庐山旅游了一趟,本该回来后就写一篇游记以资纪念,但是最近颇为懒散,又有点小迷恋游戏,很不应该,决定趁现在还能记得的时候记点流水账下来,毕竟很久公司都没有组织出去玩了,估计以后也很久不会再有这样的活动了。
本来的计划只是去婺源的,周四晚上从北京做火车出来,早上到达九江,然后坐大巴直接去婺源。首先去的是一个叫李坑的地方,特点是油菜花和古徽州建筑。婺源这个地方解放以前是属于安徽管辖的,古徽州古镇之一。其实油菜花对于我来说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也许是小的时候见得太多,很多东西看多了便没有感觉了,但是回来后看别人拍的照片却又觉得还是挺漂亮的,人有时候可能就是如此吧。
中午回镇上吃饭,是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馆子,名字我也忘记了,江西菜还是有些合我的胃口,大家也都觉得不错。下午继续去江湾的地方,说是江泽民的老家,看到不少老江的题字,颇为无聊的一个地方,便很早就回车里面睡觉去了。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日子,因为路上看到不少婚车,晚上回景德镇吃饭的时候酒店里面也是有办婚礼的,颇为热闹,心情也跟着好了一些。觥筹交错中吃了晚饭,中间有同事谈到他自身经历的一些事情,他爸去拜会一个和尚,这个和尚告诉了他爸关于这位同事会发生一些事情,据说颇为不可能,他爸和他都不相信,但最终还是发生了。具体细节同事也不愿透露,我也一直没有机会问,只是这个话题引起了大家对于这些东西的讨论,当然多数人其实还是不认可这些神秘的东西,正如以前的我,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也变得唯心起来,按照以前的说法。
晚上大家都觉得这一天玩的很无聊,HR过来告诉大家明天换地方去庐山,于是都很高兴。在景德镇酒店入住,晚上和大家一起去看了看瓷器,我也没买啥。很痛苦的一个晚上,因为同屋的同事很能打呼噜,我几乎就没怎么睡着。
周六早上大巴出发去庐山,车上三国杀,颇为尽兴。路上看到了鄱阳湖,看上去不是很壮观,也许是枯水期的缘故。上庐山的路很多弯道,有同事吐了,我也差不多快要招架不住了。下车后刷卡进了景区后,还要乘坐小中巴,庐山的确不是以景色取胜,而是它的历史人文。比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陶渊明隐居庐山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候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家也会和一个姓司马的同事调侃一下“江州司马青衫湿”。然后爬山路经过了毛主席著名诗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中的险峰和仙人洞,提到这首诗的时候都会淫笑一下。仙人洞里面现在是供奉着吕洞宾的雕像,据说他就是在这里得道成仙的,边上是一个道观,有两个道士在那里抽烟。中间还有地方说是蒋介石和马歇尔谈判的地方,颇有些感慨,当年蒋介石在江西剿匪的时候可曾想到有一天他被别人赶跑了呢?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最后还看到一个朱元璋敕建的御碑亭,纪念周颠的,那些石头看上去历经岁月的斑驳,似乎在笑看人世间的无常。然后便是出口了,门口小卖部在播放着庐山会议相关的视频,不过是有人受到蒙蔽,有人受到迫害而已。感慨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而已,当年叱咤风云的彭德怀可曾想到后来的际遇?在庐山上得势的林彪可曾想到后来的机毁人亡?不知道毛泽东如果看到今天的中国会有怎样的感想?也许一切的理想不过是笑话而已。
中午是在牯岭镇吃的饭,一般,据说这里人都是分配住房的,没有产权,不管你有钱还是没钱,房子都是一样大小的,年底政府会发钱,颇有点共产主义的味道。路上还看到了庐山电影院,下午去了三叠泉,但是是要自费缆车去看的,我没有去,和几个同事在植物园无聊地翻跟斗。晚饭后去九江火车站回京。
流水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