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去年乘着同事去中国回来的机会让带了几本书,其中一本便是“The Clean Coder: A Code of Conduct for Professional Programmers”,人民币¥59,比amazon.com上面英文原版美元$31还是便宜不少。这个月利用业余的时间读了一遍。
这本书的作者是Robert C. Martin,所谓的Bob大叔,之前还读过他的另外一本“Agile Principles, Patterns, and Practices in C#”。语言的风格还是比较一致的,很多是作者自身的经历解释作如何成为一个专业的程序员。并不是很多的大道理,但是还是很值得一个不够专业的程序员,比如鄙人,好好反思并在行动中去实践的。考虑到我是个健忘的人,还是在这里记录下关键的一些行为准则,以便时常对照。
本书开始提到了著名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该事故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层忽视了在当天清晨时,工程师对于低温下进行发射的危险性发出的警告,且未能充分地将这些技术隐患报告给他们的上级。在这个过程中,工程师们做了他们所能做的事情,但是作者也反问了这是否足够?由此作者引出来专业的最重要的前提是承担责任(Taking Responsibility),在开发中应该维持功能的结构的一致性(Do No Harm),自动化QA,持续学习(Continuous Learning),熟悉计算机专业知识(Know your field), 练习(Practice), 合作(Collaboration) ,了解领域知识(Know your domain), 谦虚(Humility).
其中Know your field提到了作为软件开发人员应该精通的最低限度领域知识包括,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 设计原则(Design principles), 方法学(XP, Scrum,…), 纪律(Disciplines including TDD, OOD, …), 设计工具(UML, …). 这方面我的确还有待提高。
接着作者提出了作为专业的程序员如何在应该说不的时候说不(Saying No), 在应该说是的时候说是(Saying Yes). 有以下几点有些意思:

  • Why is a lot leas important than the fact. Providing too much detail can be an invitation for micro-management.
  • There is no trying.
  • Professionals become heroes when they get a job done well, on time, and on budget.
  • If you can’t make your commitmen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raise a red flag as soon as possible to whoever you committed to.
  • It’s easier to say you’ll get a lot done on the weekends, it’s a lot harder to actually muster enough energy to do high-quality work.
  • Professionals know their limits.
  • Professionals are not required to say yes to everything that is asked of them, however, they should work hard to find creative ways to make “yes” possible.
  • Saying “yes”, it’s commitment, Say. Mean. Do.

接下来作者谈到程序员最核心的工作之一, Coding. 其中的一些建议:

  • Your code must work to solve the problem for you by the customer
  • Your code must fit well into existing system
  • Your code must be readable by other programmers.
  • Do not code If you are tired or distracted.
  • Willingness to be helpful
  • Know when to walk away

下面一章作者专门用来推荐Test Driven Development, 其中提到Unit test不仅可以衡量程序可测试性,而且其本身就是关于程序设计的底层的文档,想到之前某些tester对于TDD的理解,不禁莞尔。另外一章作者提到了Acceptance test作为完美需求文档的作用,并确保程序员和Stakeholder之间的理解一致,之后作者提到他对于测试策略的理解。总的来说Bob大叔还是非常重视测试的。
接着作者提出一些对于时间管理的建议,其中包括会议,”Meeting are necessary” and “Meetings are huge time wasters”. 应该拒绝参加不必要的会议,在可能的情况下提前离开,确保会议有明确的议程和目标,控制standup meeting的时间(1个人1分钟),避免在不一致的问题上耗费过多时间, “Any argument that can’t be settled in five minutes can’t be settled by arguing”.
然后谈到了Estimation,Estimation is a distribution and Professionals draw a clear distinctions between estimates and commitments. 之后是如何面对压力)Pressure),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即使在压力的情况,仍然应该follow your disciplines and keep it clean。在和人协作这个话题中,作者提到程序员有时候难以一些工作,但是Professionals work together and programming is all about working with people.
在最后作者推荐了他经常使用的工作,包括Git作为源代码管理工具,IntellJ作为IDE,已经其他的一些开源工作用于单元测试,Issue tracker, 建模工具,其中Git我倒是颇有兴趣尝试下。
总的来说,这次算是浏览了一篇,还是有不少建议可是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包括和人的沟通,对测试的重视,时间的管理等等。

读书改变了什么

前一阵读了中国青年报的一片文章”读书改变了什么“,讲述了一个农村的父亲韩培印怀着理想主义的幻想,辛辛苦苦打工,支撑儿子韩胜利完成了大学,结果却是大学生的工资还不如他自己在工地打工的收入多,憧憬破灭了。曾经是一家人骄傲的事情,却成了村里面人嘲讽的对象,成了家人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如果时光倒流给这个父亲一个另外选择的话,那必然是不会让他儿子上大学。由此引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我想多数人读了这篇文章,都会同情甚至是钦佩这位憨厚的父亲,但同情并不能改变什么,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类似的事情会一直重演下去。十几年前国有企业改革,精简人员,无法接受毕业的大学生,从1996年开始到1998年,大学生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取消,与此同时,国家开始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口号的高等教育的大扩招,或者是所谓的教育产业化,十几年来,大学生毕业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增加到2011年的758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然是教育质量大幅下滑,而且严重的供过于求,所以大学生就业难是违反事物规律的必然结果。而韩培印和韩胜利的命运只是这个时代趋势的一个注脚而已。
只不过更不幸的是,这是一位农村的父亲和一个农民的儿子,传统观念和残酷现实的冲突。在中国农村的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在漫长的几千年中,读书是唯一的正经出路。而至少在取消分配工作之前,读书至少可以改变农村人的身份,成为城市户口,有着城里的工作,成为村里面羡慕的对象。对于韩培印来说,这些年的现实摧毁了他几十年的人生信条,而对于韩胜利来说,他要面对的是一条和父辈完全不同的道路,而内向自卑,不善交流这些农村孩子的通病则更是雪上加霜。
读到这片文章,对于来自农村有着类似的体验我而言则更有些切肤之痛。记得在初中毕业的时候,那是97年,我的一位远房姥爷是那个中学的语文教师,他告诉我爸和我关于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取消的事情,当时的我并不是很明白这些。在我上高中的时候,邻村有家孩子考上了中科大,那一家成为了方圆一片大家羡慕的对象,那位大学生成为我们的楷模,而我更加感受到周围人的好面子或者虚荣。在2000年的时候,我去了北京上学,同时我隔壁堂爷爷家的一位外孙也去了北京,他是去打工。我这位远方表兄和我同年,月份稍大,能吃苦,头脑活,运气好。在08年的时候自己开装修公司,差点关门,但是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成就了房地产的繁荣,当然他的公司也顺便赚了不少,于是在09年买了房子几套,成为我们那里小有名气的年轻老板了,成为了我们那里羡慕的新的对象。而我则还是幻想着房价会下跌,把攒的一点点钱投入了股市。于是在过年的时候,我这个表兄的父亲在我家酒后大谈读书无用论的时候,我亦无言。记得还是在那一年,同村里面有另外一家的孩子大学毕业,似乎专业不好,而且性格极其内向,找不到工作。过年的时候我去亲戚家拜年,他家在隔壁,他父母让我和他聊一聊,结果他却不愿意出来,我亦无言。
那么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如果用现在唯一的衡量标准钱来说,对于大部分特别是贫困家庭来说,的确不是好的买卖,小富由勤大富由命。中国经济现在的发展模式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大学生,学习一技之长更符合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而对于现在的很多大学教育,甚至连一技之长都没有教授。可能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有些人来说,读书是个好的选择,对于另外一些人,读书可能只是浪费时间和金钱。而我的感受是读书是改变人性格的唯一途径,如果大学四年书读完还不能够对自己有个相对客观的认识,对于外界事物没有思辨的能力,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彻底失败和无用的,指望这样的读书去改变什么自然是一种奢望。

公正,该如何是好

在安顿好了之后慢慢开始恢复了读书的习惯,最近大概浏览了一下迈克尔•桑德尔的《公正》一书的中文版,之前是看了网上的公开课,深为其口才所折服,于是决定买这本书。其实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记性越来越差,无论是看公开课或者读书本身,能记住的东西颇少,不过开卷有益却也是有一定的道理,至少这门课程提醒了自己去反思自己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不要想当然,它们其实往往是经不住推敲的或者是缺乏真正深入思考的。
就公正的观念本身大家都不会怀疑,中国自古便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物不平则鸣的说法,但是如何衡量公正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话题。与此最直接的生活中的一个话题便是贫富差距,或者如书中所说,看一个社会是否公正,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看它如何分配我们所看重的物品,收入与财富、权利与义务、权力与机会、公共职务与荣誉等等,它给予每个人以应得的东西,但是如果追问什么样的人该得到什么样的东西以及为何如此的时候,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书中引入了不少现实的例子来引起读者的思考,有现实的,也有虚构的。现实的比如2004年美国查理飓风后很多商店哄抬物价引起的价格欺诈的讨论,2008年对金融危机中政府对于大金融机构救助的愤慨等,虚拟的则更为尖锐,是假设有一辆刹车失控的电车要撞向五个铁路工人,而这时候可以选择拐向另外一条上面只有一个工人的岔道,是否应该选择牺牲一个人来换取五个人的姓名,或者是桥上有个大胖子,你把他推下去,砸在火车上使火车减速同样可以用一个人的性命来拯救五个。对于这样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从中我们可以引出第一个评价的原则,就是基于功利主义或者说最大幸福原则,在这个方面英国哲学家边沁(Jeremy Bentham)是其代表人物,他的遗体至今还被放在伦敦大学学院的主楼回廊里面。这一原则非常容易被人接受,这也是很多赞成拐弯牺牲一个人来换取五个人的基本出发点。但是功利主义有其内在的缺陷,首先是它忽视了个体的权利,所以不少人在对于推一个人下去而救五个人持有一定的疑虑。这样会推导出更多违背我们直觉的判断,比如古罗马时候基督徒被扔给狮子,虽然基督徒本身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但是考虑到周围无数观众的狂喜,这样功利主义者无法谴责这一行为。其次我们无法在一个尺度上衡量和比较所有的价值和物品,比如人的生命该如何衡量?再者快乐本身是否有高级低级之分?
由于功利主义的缺陷,作者再次引入了第二个评价的标准,就是自由至上主义。自由至上主义假设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种根本性的权利,用自己拥有的事物去做任何事情的权利,假设我们尊重他人也这样做的权利。基于这一主义,我们可以认为之前的判断并不可以简单基于多数人的福利原则,个人有一些不可被剥夺的权利,所以如果那一个人不愿意牺牲自己,那么拐弯或者推下去都是不公正的。但是自由至上主义也会带来一些和我们日常想法抵触的结论。比如自由至上主义推崇自由市场,认为关于收入和财富的正当分配,就是任何一个在不受约束的市场中商品和服务的自由交换所产生的分配,这一主义的拥护者推崇最小政府原则,反对对富人征税来调节贫富差距。而我们通常认为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是不公正的。同时自由至上主义者也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是否真正拥有我们自己。如果不是,那么很多和我们自身相关的事例无法用这一主义来解释,如果是,那么必然会引出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自杀是否是个人的权利?富人买穷人的器官给是否合法?辅助性自杀是否又罪?更为尖锐的例子是2001年德国经双方同意的吃人如何判刑?还有到底什么样的权利是不可剥夺的,谁来界定这些权利?在分析了自由主义的缺陷之后,作者引入了两个例子来通论与之密切相关的市场的道德问题。首先是征兵问题,征兵制,有偿替代者的征兵制,还是基于市场的雇佣兵制更为公正?作者列出了不同制度赞成的反对的理由,并在其中引出了公民德行和共同善的观念,第二个问题是商业代孕问题,双方签好协议并支付了钱之后,在小孩生出来之后代孕母亲反悔而引起的官司,从而进一步质疑在自由市场中做出的决定到底有多自由,是否有德行和更好层次的善是市场和金钱所不能购买的?
至此,作者开始开始展开他认为的第三种道路,既基于道德和共同善的标准。作者首先引入了康德的关于公正和自由的观点,坦白来说康德的理论过于晦涩,我难以理解,但是基本的观点是公正评价的原则不能仅仅基于结果,而动机是更为重要的,同时康德提供了一个更加苛刻的自由的定义,只有当我的意志是被自律所决定的,受我自己给定的法则所支配的时候,我才是自由的。而对于这些法则康德也有着严格的要求的,比如准则是可以普遍化的,将人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等等,我没有完全理解。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契约的道德局限,首先,一项协议的事实,并不能保证该协议的公平性,其次同意不足以产生一个具有约束力的道德主张,接着引入了罗尔斯的无知之幕背后的契约,就是假设大家都不知道自己在进入这个社会之后的角色之前来选择分配的原则。但是这里我们还是会面对一个问题,就是人生下来就是有不同的先天条件,所谓物之不齐物之性也,所以公正本身也会面对一些我们无法掌控的因素,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本身的应得性,事物所是的方式,并不决定它们应当是的方式。
之后作者引入和道德或者共同善更为相关的例子,就是美国的大学录取政策偏向于少数民族的申请者是否公平。支持者的理由包括补偿过往知错,以及促进多样性,在官司中学校引入这样的理由来界定他们的的使命,但是如果我们认为这是公正的,那么在种族隔离时期使用民族偏好来排除人们,与当今的使用民族偏好来录取人们的行为是否有本质上的区别?并由此提出了更为尖锐的问题就是大学的目的,政治的目的。但是讨论这些问题却无法完全避开个人的道德和善的标准。作者讨论了人们之间的义务,从德国对于当年战争的道歉引入我们是否应当弥补前辈们所犯下的罪,进而思考人们所负有的道德责任,导出我们受制于各种未经自己选择的道德纽带的约束。
最后一章,作者讨论了宗教道德中立性的问题,作者认为公正与权利的论证无法与良善生活的论证相隔离,并引入堕胎和肝细胞的争论,在评价这两个问题上我们无法摆脱在道德和宗教上表明立场,它们涉及到对于人的定义。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同性婚姻的问题,提出自由和个人意志本身并不足以为之作辩护,否则婚姻也不应该限制在两个人之间。也就是对于婚姻的问题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婚姻的目的和其所尊崇的各种德行并将我们带入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道德境地。至此,作者总结了三种评价公正的道理并旗帜鲜明地赞成第三种,认为为了形成一个公正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推理良善生活的意义,不得不创造一个公共文化以容纳那些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的各种分歧,争议是不可避免的,公正必然带有判断性。作者推崇一种道德参与的政治,提出对于宗教和道德回避型的立场只会导致一种似是而非的尊重,我们必须去理解和关注同胞们所带入公共社会的各种道德和宗教观念,质疑反对,或聆听学习以达成共识,这是公正社会更可能的基础。
回到现实的社会,突然觉得讨论公正的问题对于中国过于虚幻了,似乎这个社会已经没有任何公共的道德的标准,政策的出发点既不是大多数的人的福利,功利主义靠边站,也不尊重个人的基本权利,个人自由主义也是扯淡,而基于道德和共同善德标准则更是虚无缥缈,于是我似乎更加困惑了,读此书有感。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终于把《股票大作手回忆录》这本书看完了,英文名是”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作者是Edwin Lefèvre,译者是丁圣元,翻译的不错,这是一本关于股票市场上的传奇人物Jesse Lauriston的传记,整体按照年代记录了Jesse在股市所经历的起起伏伏和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思考而产生的感悟,对于我这个在股市严重亏损的人来说读起来更有一种切肤之痛。
在这本书写作的时候主人公已经在股市摸爬滚打了多年了,期间多次破产,又多次崛起。他在二十岁的时候便挣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万美元,那可是1897年的时候,就算按照3%的通货膨胀来说也相当于今天的1.03^114=29万美元了。结果一年多22岁不到他就赔光了,然后再23岁的时候又挣到了5万美元,24岁的时候又一文不名,在30岁的时候挣到了100万美元,之后交易棉花直到36岁时已是100万美元的债务缠身而宣布破产。从37岁开始从500股的小额交易额度开始他又东山再起,并在1929年股市崩盘51岁达到顶峰,做空获利超过1亿美元。
主人公的这般传奇的经历让我赞叹不已,这本书本身也很好地展现了他在这些起起落落中内心经历的尝试,挫折,困惑,领悟,再尝试,再挫折,再困惑,再领悟的曲折上升过程。他从最开始的捕捉短期的波动,到把握市场整体趋势,从对技术分析的领悟,到人性的剖析,最终得出在市场技术分析中,趋势是核心的概念,行为要领是服从技术,诚实地面对市场,诚实地面对自我是先决条件。
市场如人生,但它更能够把人性的弱点放大,并在极短的时间给予非常明确的反馈。一个人能否判断大势,能否正视自己的弱点,是否知错能改,能否当机立断,是否患得患失,人性的种种都可以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时代在变,人性千古不变。
这本书也给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建议,抄录一下,也让自己在以后少犯一些错误:
1. 不要天天交易,只有在明显看涨或看跌时候才交易
2. 买上涨的股票,卖下跌的股票
3. 绝不平摊亏损的股票,不可补仓! 以免炒股炒成股东
4. 买入卖出和股价无关
5. 市场永远正确
6. 对自己的判断缺乏自信或者耐心,不会走的远
7. 右侧交易
8. 交易有利润,继续持有,交易有亏损,从速了结。
但是主人公最后的结局颇让人有些唏嘘,他在56岁的时候又破产了,最终在63岁时候因饱受抑郁症的困扰而开枪自杀。关于他最终失败的原因,书上提到最后他对美女,美酒不加节制,最终丧失了早年严格自律的作息规律和生活态度,也就是失去了平衡的人生,交易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平衡的人生最终会催垮一切。
不禁想到自己这些年来在市场中犯的种种错误,不是自己的认识没有提升,而是没有能够克服自身性格的缺陷,患得患失,犹豫不决。又想到身边真的有人相信所谓的股神而买入推荐的股票而亏损严重,便更觉得这个市场有趣,人性的弱点在利益的驱使下一览无遗,阳光之下,并无新事。

积极心理学

一直在看哈佛的网上课程积极心理学,网易翻译为幸福课也颇为妥当,已经看完了十三课,总共二十三课,本来是准备全部看完后再来写一点感想。但今天正好在公司里面有个讲座就是讲积极心理学的,主讲的是倪子君,她也在清华大学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坦白说她和哈佛那位的水准相差还是很大的,其中的材料也几乎都是在哈佛网上课程提到的,比如那篇”I have one dream”的录像对我并没有太多的感染,毕竟文化的不同使材料的效用大减。我在想如果有清华的学生看了网上的课程,真的完全没有必要去听她的课了。我也给她提了一点建议,应该和中国传统的一些东西结合一下,比如儒家的积极入世,比如道家的逍遥心态。但是对于我而言,也是一个机会把以前学到的东西再复习一下,提醒一下自己。
首先是关注的力量,”Focus creates reality”。如果过于关于负面的东西,很可能你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负面,而如果更多的关注正面,你的生活也极可能从此改观。其次是信念的力量,”Whether you think you can or can’t—you are right.”。还有就是幸福的关键和物质相关度很低,在正常生活之上只有10%,天生的基因决定了50%,自己的行为态度决定了剩下的40%,而这正是一个人可以努力掌控的部分。其他的关键的观点是懂得感恩会极大的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坚持写日记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而坚持一周三次的体育锻炼不仅仅会让身体健康,也会极大的降低抑郁的可能性和缓解抑郁的痛苦。通过对最成功的人的研究表明,乐观,积极,自信,努力工作是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正面地解读失败也是极其重要的。
简而言之,需要坚持的做的就是一周三次的体育锻炼,无论何时关注事情的积极面,永远相信自己,积极做事,学会感恩,永不言放弃,把这些植入你的日常生活,使之成为一种日常的习惯和思考面对问题的无条件反射,你就会比现在幸福,走上一个螺旋上升的人生道路。
重复一下一些重要的句子:
1. Whether you think you can or can’t—you are right.
2. Learn to fail, or fail to learn.
3. It’s not right, it’s not wrong, it is.
4. Coping rather than avoiding.
5. Focus on what works.
6.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7. Prepare, Prepare, Prepare then Spontaneous.
8. Nature, to be command, must be obeyed.
9. We are what we repeatedly do
10. First we make our habits, then our habits make us

以卜筮者尚其占

最近在读《后汉书》比较靠后面的一些文章,是一些综合性的介绍某一方面人物的,比如循吏,酷吏,儒林,文苑,独行,方术等等。其中最没有意思的文章当属儒林和文苑了,不得不说读书人的事情实在是没有意思,无聊的很,全是诗词歌赋,可惜我要读的是历史。读方术列传的时候,突然有种感觉,似乎自己在读的不是历史,而是神话小说,但至少还算有趣。
题目卜筮者以尚其占是这一篇文章引用易经的一段话,“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就是圣人会用卜筮来预测未来,查了下,这个卜筮是不过三次,就是第一次如果不吉,可以第二次,再不吉可以第三次,但是不可超过三次,就是所谓“筮不过三”,后来的“事不过三”据说就是从这个来的。
文章介绍了不少善于预测事情的人物,估计也的确有一些是真实的事情吧,当然必定也有一些以讹传讹的故事,只是占卜似乎也的确是很有技术含量的一件事情,不知道如果自己花费些时间读易经,能否也能学个几招,然后去摆个地摊算命,哈哈。

疑留不断,至于殄败

题目是后汉书宦官列传里面提到窦武和何进时候的感慨,倒也非常贴切。
窦武的长女被立为皇后,作为外戚而被封侯,为人“清身疾恶,礼赂不通,妻子衣食裁充足而已”。首先是上书救了党锢之祸的士族李膺,杜密,后面参与立灵帝,他的长女也就成为了太后。因为看不惯宦官弄权,于是借太后诏除掉了宦官管霸,苏康,但是要杀另一个曹节的时候,太后不忍,于是“事久不发”。后面计划泄露,于是宦官曹节,王甫劫持灵帝,窦武发兵但最终兵败被枭首示众,诛九族。这里面还提到了一个传说,窦武在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同时产一蛇,蛇被送到森林里面去了。后来他母亲过世的时候,这个蛇在墓前“若哀戚之容”。这个说明史书有时候也会八卦。
何进,就比较有名了,还是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他的同父异母的妹妹被立为皇后,因为剿灭黄巾起义被封侯。这个何皇后生的是刘辩,但是灵帝觉得他轻佻没有威仪,倾向于刘协,就是后来的汉献帝。但是皇后有宠,何进又有重权,所以一直到死都没有立太子,其实这个汉献帝也够惨的,小时候他的生母就被何皇后给杀了,他实际上和董太后抚养的,这也是后来董卓立他的原因之一。灵帝死的时候把刘协托付给了宦官蹇硕,蹇硕准备杀了何进立刘协,但是何进知道了计划,不去皇宫,所以还是刘辩即位,蹇硕被别的宦官出卖被杀。后来何进准备杀其他宦官但是何太后不同意,最终也是拖了很久没有决断,最终宦官决定先下手为强,何进又没有听进别人的劝告又去了皇宫劝说何太后,结果被杀。这也引发了何进手下领兵进宫屠杀宦官,最终董卓之乱起。
历史有时候或许真的是必然和偶然的结合体。就那个时代而言,汉朝灭亡是必然的,但是窦武,何进的死却是其自身的一念之间的失误,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然也。

士虽以正立,亦以谋济

十一假期的确成了读书的好时间,如果不出去玩的话。今天读了后汉书卷六十六《陈王列传》,记载的是陈蕃和王允的事迹,后者是大大有名的,不过应该都是三国演义的功劳。
陈蕃这个人首先出名的就是不打扫庭院,“大丈夫处世,当埽除天下,安事一室乎?”,于是来访的客人“知其有清世志”。有趣的是,这里根本就就没有我们所熟知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搜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后面这句话的出处,或许只是后人的凭空编造,也许是劝诫世人不要好高鹜远,做事情要从小事做起,但是牵强附会还是不好的。当然现在的人,想打扫个自己的屋子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感谢郭嘉!陈蕃在当官的时候处理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民间有个叫赵宣的人,以孝著称,他父母去世后,就住在墓道里面守孝二十馀年,有人推荐给了陈蕃。结果一问到这个人的老婆孩子,发现这个人有五个孩子都是在这个时候生的,于是陈蕃大怒,以“寝宿冢藏,孕育其中,诳时惑众,诬污鬼神”给定罪关起来了。古代守孝三年,是不能有夫妻生活的。陈蕃这个人也颇为耿直,“性方峻,不接宾客”,经常上书惹恼皇帝,被罢官了好几次。其实皇帝似乎也的确不容易做,这个陈蕃就曾经上书劝皇帝不要在后宫样太多妃子,所谓“盗不过五女门,以女贫家也。今后宫之女,岂不贫国乎!”;还要皇帝不要去打猎;劝皇帝要“诚不爱己,不当年先帝得知勤苦?”,“明鉴未远,覆车如昨”。最后和窦武一起准备诛除宦官,没有得到太后的支持,最终事情泄露,被宦官先下手为强遇害。后汉书赞曰“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历”。
王允,这个人是大大的有名,在我看来是个非常悲剧性的人物,本来是有机会做出一番大事业的,性格使然。这个人小的时候就被人称赞为“一日千里,王佐才也”,年轻的时候也颇为正直,得罪了太守差点被杀,后来讨伐黄巾贼的时候大获全胜,得到了宦官张让和黄巾贼交往的书信,交给了皇帝,结果皇帝只是责备了这个宦官,并没有定罪。于是就得罪了张让,被诬陷下狱,后来遇到大赦复官了,结果不到一个月,又被以其他罪名给抓起来了,有人就劝他还是自杀为好,免得被折磨侮辱而死,甚至把毒药都给送上来了,结果王允“吾为人臣,获罪于君,当服大辟以谢天下,岂有乳药求死乎!”,最后还是命大加三公都为他求情,结果最终被减死释放了。后来就是熟悉的和董卓的故事了,“矫情屈意,每相承附”,当然没有小说那样精彩,只是“乃潜结卓部吕布,使为内应。会卓入贺,吕布因刺杀之”。在董卓死后,如何收拾残局是一件很考量政治智谋的事情,本来是准备赦免董卓的部下们,但是王允有犹豫是否这样反而让他们猜疑,吕布建议用董卓的财物来赏赐大臣安定人心,王允也不同意,而且也只是视吕布一介武夫,吕布也觉得自己功劳大,所以关系也不好,这样最终大家都不太依附王允。最终董卓的部将李傕(que)郭汜等看到自己没有被赦免又要被解除兵权,于是起兵造反,吕布不敌,在逃走的时候叫王允一起,但是王允还是决定留下“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临难苟免,吾不忍也”,最终被杀。后汉书论曰“士虽以正立,亦以谋济”,的确是非常中肯的评价。
读完颇有些感慨,不管结果如何,至少他们的气节还是让人非常钦佩,只是不知道多少年后,会不会也有人读本朝的历史,有同样的感慨?

风霜以别草木之性

接着读后汉书卷六十四《吴延史卢赵列传》后一半,关于卢植和赵岐的事迹。
卢植其实比较有名了,刘备就是他门下的弟子。年少的时候在马融门下学习,一堆美女在前面跳舞,而他仍然一直专心听讲,数年如一日,从来不斜斜视偷看,看来定力不错。在后面规劝窦武的书信中,引用了“漆室有倚楹之戚”这个典故,看注释里面的介绍颇有些意思,于是查了查这个典故。这个原本是《列女传.鲁漆室女》里面的故事,后来在蔡邕《琴操》里面《列女引》中引用并演绎了这个典故。说的是鲁国漆室这个地方一个女子,到了该出嫁的年龄还没有出嫁,于是有一天“倚柱悲吟而啸”,邻居看到出来她心里面不高兴,就问她“有淫心欲嫁之念耶?何吟之悲?”,这个女子就说“子无志,不知人之甚也”,“吾忧国伤人,心悲而啸,岂欲嫁哉?”,后来她因为被人怀疑所以很悲伤,就去山林里面看到了女贞之木,“援琴而弦歌以女贞之辞,自经而死”。这个故事颇有些悲哀,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也许仁者见仁,淫者见淫了。
跑题了,卢植这个人很正直,在剿灭黄巾之乱的张角的时候,因为不肯贿赂宦官左丰,就诬陷卢植畏敌不前,结果差点被皇帝给杀掉。后来董卓要废立皇帝的时候,“群僚无敢言,植独抗议不同”,差点又被董卓杀掉,不过他命挺大的,还是跑掉了。后汉书的评价是“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
第二个人物是赵岐,本来叫赵嘉。三十多岁的时候有一次重病,以为自己要死了,就感慨自己啥事都还没做,准备碑文上面写“汉有逸人,姓赵名嘉。有志无时,命也奈何”,不过这次没死掉,但后面的命运也颇为坎坷。在当官的时候得罪了宦官,结果全家被人陷害杀了,只有他自己和一个儿子跑掉了,后来卖烧饼为生。后来这个宦官的后台倒掉了,他又出来做官,没多久又遭遇到党锢之祸,被免职十余年。之后被何进举荐为敦煌太守,结果在去任职的路上被盗贼给抓了,不过他又跑掉了。最后也活到了九十多岁才去世,经历也颇为神奇了。
有时候可能真的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如果没那命运,还是不要随便得罪有权势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