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车记

昨天去Body shop把车给取回来了,毕竟是我第一次去修车,值得记录一下。
2012年12月24号大概上午11点的时候,从520高速去Redmond downtown的一个出口出来后红灯右拐,我看了一眼,没车于是踩油门,但是似乎又不是很确定,于是又犹豫了一下,速度没有加上去了,这个时候,听到后面咕咚一声,觉得不妙。下来一看,被后面也是右拐的车追尾了。这个没啥说的,必然是后车全责,虽然我还是觉得自己也有点问题开的。开后面车的是个老爷爷,于是我们把车都开到路边停下,虽然第一次处理,但是以前还是从网上了解过一些,得记下对方的姓名,联系方式以及保险的信息,我给他留了我的姓名和手机号。于是各自走了。
考虑到第二天就是圣诞节,于是等到26号给对方的保险公司PEMCO打电话,之前还准备了下怎么用英文描述这个事情。结果发现根本不用这么麻烦,对方已经report claim了,但是对方把我的电话给错了一个数字,所以他们没有能够联系上我,直接给了我一个Claim Number就说我可以修车去了,不是很清楚流程,于是让他给推荐了一个Body shop,是在Bellevue的Kelly’s body shop。当天下午把车开过去做了一个Estimation, 要换后保险杠,一千多$,约定了某天把车开过来修。回来突然想起来,还没有问租车的事情,于是打电话给PEMCO,告诉我是可以租车的,Body shop的人会帮忙的。
等到约定的时间,突然想起来租车时候的保险问题,于是打电话问自己的保险公司,说是保的。于是把车开过去,Body shop的人给租车公司打电话,十几分钟车就开来了。于是开着走人。
过了两天,Body shop打电话说可以驱车了,于是开过去,拿回自己的钥匙,给了租车的钥匙,一切搞定。
总的来说,还是很简单高效的。

2012总结

不知不觉中,又一年过去了,时间飞逝,这一年过得有些迷糊,还是总结一下吧。
一月份的时候,Redmond下了大雪,大狗在这个时候来访,还帮我们搬了不少吃的过来,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特别在这异国他乡。然后是第一个不在家里面过的春节,心里面失落落的。被同事邀请去他家里面包饺子,感谢。
二月份的时候,老婆学开车把轮胎给撞破了,前面的车身偏入我们道,老婆一紧张打方向盘,于是撞到路牙上,正好是在GoodYear边上,于是直接去修,花费180$,买个教训吧,所谓让速不让道。
三月份的时候,想不起来发生什么事情了,看了看微博,有次打乒乓球踩了别人的脚了。
四月份的时候,真的不记得有啥事情了。
五月份的时候,买了Diablo III,这是我买的第二个正版游戏,于是花费了颇多的时间在这个游戏上面,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回味当年Diablo 2的时光吧。事实证明,没有那帮在一起玩的朋友,游戏便少了太多的乐趣。这个月还申请了加拿大的旅游签证。
六月份的时候,跑了趟温哥华,悲剧的是忘记了GPS之前被我刷过,没有加拿大的地图,而且是在跑到一半的时候才发现的,不过好的是,还有手机。去了Downtown还有唐人街,边上似乎就是吸毒一条街,那条街上人的眼神都非常不正常。去了Richmond吃了几家中餐馆,那个小南国上海小吃不错,我给了20%的小费。这个月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工作身心俱疲,于是匆忙中计划了七月份的旅游计划。
七月份的时候,请了一周假,去了加拿大东部一趟,Montreal,Sherbrooke,Quebec City, Ottawa。看了下老婆当年读书的地方,探访了她的几位朋友,她有两位朋友非常热心,请我们吃了三顿饭,颇有些过意不去,希望有机会回请吧。Quebec City非常漂亮,法式风格,在去那边的路上加油,结果那个店员只会法语,我的信用卡又不能直接刷,只有靠着手势交流,不得不说,那边的人非常Nice。这个月,我还给自己买了Nexus 7,Google的产品做的还是不错的,相对这个价格。这个月还去给车做了第一次的维护。
八月份的时候,很高兴大狗又来了一趟,其实应该是七月低吧,我很怀恋当年的吃喝协会和那帮狐朋狗友,只是能感觉到大狗不怎么开心,但是我也不知道该怎劝她。这个月我还买了SSD硬盘,把我的濒临死亡的T60给挽救回来了。
九月份的时候,我姐在合肥买的房子交房了,可惜还没能去看一下呢,很高兴姐终于在合肥有个安身之所了。这个月的时候工作上拿到一个很差的Review,很受打击,在严重思考到底自己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这个月Sanjay来出差,帮我带了不少东西。
十月份的时候租的房子到期了,本来是想换个两居,但是自己懒而且心情不佳,最终还是决定续租,这个月还看到双彩虹。
十一月份的时候,似乎很是迷恋Dominion,和在这边的两位大学同学一起玩了不少次。
十二月份,这个月看了两场电影,Life of Pi和The hobbit,自己的听力还是不够。这个月国内同事出差,强老板还请我吃了一次饭。这个月还修复了一次笔记本电脑显示的问题,这个月还跑了一次Portland购物,这个月还第一次被别人追尾,找别人保险修车中。
似乎还有Guanyi同学出差,但是不记得是那个月份了,记性是越发差了。
这一年过去了,感谢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的同事,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都好。也希望我自己在新的一年能够坚持做到:
1. 每周三次的锻炼.
2. 早睡早起
3. 改掉拖延的习惯.
4. 更加积极的心态.
5. 坚持学习.

修电脑

或说干IT这一行的,修电脑也是基本功。不过有相当一段时间没有练习了,前一阵机会来了。不知道是否是被我给碰的,家里一台笔记本Lenovo E420开机之后显示的内容比实际的屏幕要大,于是Windows的任务栏就看不到了,这就几乎没有办法用了,于是开始尝试不同的方法来折腾。
1. 修改分辨率,卸载安装显卡驱动,问题没有解决,反而不知道为啥新的驱动显示出四个桌面,每个都很小,卸载安装回原来的驱动。
2. 开始Google,看到别人有类似的问题,提到说是因为屏幕的接口线松动了,于是找出E420的拆机手册,拆!把屏幕的接线给紧了紧,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不小心把手给划了下。
3. 这样就因为有两三个晚上被折腾掉了,在准备放弃的时候,Google到一个叫做EDID (Extended display identification data)的东西,这个是Windows系统读取屏幕信息的地方,同时找到这一片文章提到可以让Windows使用定制的EDID,这似乎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于是去wikipedia上进一步了解下EDID的格式,下载了一个叫做EDID Manager的工具,看到系统的EDID的确是错误的,分辨率是1440×900,而E420最大支持的分辨率是1366×768,同时屏幕的尺寸也是不对的。找到对应的问题,修改了EDID的数值,保存后用moninfo.exe打开保存为.inf文件,再去硬件管理器更新显示器的驱动,从硬盘安装保存好的inf文件,重启搞定!
这个过程大概耗费了我四五个晚上的时间,得到以下的结论:
1. 你一定不是遇到这个问题的第一个人,所以Google一定能找到可以帮助自己的信息
2. 了解具体的工作原理,能够帮助自己更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的方案。
3. 要支持Wikipedia,要坚持给Wikipedia捐款。
4. 不要轻易放弃

读书改变了什么

前一阵读了中国青年报的一片文章”读书改变了什么“,讲述了一个农村的父亲韩培印怀着理想主义的幻想,辛辛苦苦打工,支撑儿子韩胜利完成了大学,结果却是大学生的工资还不如他自己在工地打工的收入多,憧憬破灭了。曾经是一家人骄傲的事情,却成了村里面人嘲讽的对象,成了家人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如果时光倒流给这个父亲一个另外选择的话,那必然是不会让他儿子上大学。由此引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我想多数人读了这篇文章,都会同情甚至是钦佩这位憨厚的父亲,但同情并不能改变什么,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类似的事情会一直重演下去。十几年前国有企业改革,精简人员,无法接受毕业的大学生,从1996年开始到1998年,大学生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取消,与此同时,国家开始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口号的高等教育的大扩招,或者是所谓的教育产业化,十几年来,大学生毕业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增加到2011年的758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然是教育质量大幅下滑,而且严重的供过于求,所以大学生就业难是违反事物规律的必然结果。而韩培印和韩胜利的命运只是这个时代趋势的一个注脚而已。
只不过更不幸的是,这是一位农村的父亲和一个农民的儿子,传统观念和残酷现实的冲突。在中国农村的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在漫长的几千年中,读书是唯一的正经出路。而至少在取消分配工作之前,读书至少可以改变农村人的身份,成为城市户口,有着城里的工作,成为村里面羡慕的对象。对于韩培印来说,这些年的现实摧毁了他几十年的人生信条,而对于韩胜利来说,他要面对的是一条和父辈完全不同的道路,而内向自卑,不善交流这些农村孩子的通病则更是雪上加霜。
读到这片文章,对于来自农村有着类似的体验我而言则更有些切肤之痛。记得在初中毕业的时候,那是97年,我的一位远房姥爷是那个中学的语文教师,他告诉我爸和我关于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取消的事情,当时的我并不是很明白这些。在我上高中的时候,邻村有家孩子考上了中科大,那一家成为了方圆一片大家羡慕的对象,那位大学生成为我们的楷模,而我更加感受到周围人的好面子或者虚荣。在2000年的时候,我去了北京上学,同时我隔壁堂爷爷家的一位外孙也去了北京,他是去打工。我这位远方表兄和我同年,月份稍大,能吃苦,头脑活,运气好。在08年的时候自己开装修公司,差点关门,但是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成就了房地产的繁荣,当然他的公司也顺便赚了不少,于是在09年买了房子几套,成为我们那里小有名气的年轻老板了,成为了我们那里羡慕的新的对象。而我则还是幻想着房价会下跌,把攒的一点点钱投入了股市。于是在过年的时候,我这个表兄的父亲在我家酒后大谈读书无用论的时候,我亦无言。记得还是在那一年,同村里面有另外一家的孩子大学毕业,似乎专业不好,而且性格极其内向,找不到工作。过年的时候我去亲戚家拜年,他家在隔壁,他父母让我和他聊一聊,结果他却不愿意出来,我亦无言。
那么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如果用现在唯一的衡量标准钱来说,对于大部分特别是贫困家庭来说,的确不是好的买卖,小富由勤大富由命。中国经济现在的发展模式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大学生,学习一技之长更符合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而对于现在的很多大学教育,甚至连一技之长都没有教授。可能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有些人来说,读书是个好的选择,对于另外一些人,读书可能只是浪费时间和金钱。而我的感受是读书是改变人性格的唯一途径,如果大学四年书读完还不能够对自己有个相对客观的认识,对于外界事物没有思辨的能力,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彻底失败和无用的,指望这样的读书去改变什么自然是一种奢望。

公正,该如何是好

在安顿好了之后慢慢开始恢复了读书的习惯,最近大概浏览了一下迈克尔•桑德尔的《公正》一书的中文版,之前是看了网上的公开课,深为其口才所折服,于是决定买这本书。其实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记性越来越差,无论是看公开课或者读书本身,能记住的东西颇少,不过开卷有益却也是有一定的道理,至少这门课程提醒了自己去反思自己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不要想当然,它们其实往往是经不住推敲的或者是缺乏真正深入思考的。
就公正的观念本身大家都不会怀疑,中国自古便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物不平则鸣的说法,但是如何衡量公正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话题。与此最直接的生活中的一个话题便是贫富差距,或者如书中所说,看一个社会是否公正,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看它如何分配我们所看重的物品,收入与财富、权利与义务、权力与机会、公共职务与荣誉等等,它给予每个人以应得的东西,但是如果追问什么样的人该得到什么样的东西以及为何如此的时候,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书中引入了不少现实的例子来引起读者的思考,有现实的,也有虚构的。现实的比如2004年美国查理飓风后很多商店哄抬物价引起的价格欺诈的讨论,2008年对金融危机中政府对于大金融机构救助的愤慨等,虚拟的则更为尖锐,是假设有一辆刹车失控的电车要撞向五个铁路工人,而这时候可以选择拐向另外一条上面只有一个工人的岔道,是否应该选择牺牲一个人来换取五个人的姓名,或者是桥上有个大胖子,你把他推下去,砸在火车上使火车减速同样可以用一个人的性命来拯救五个。对于这样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从中我们可以引出第一个评价的原则,就是基于功利主义或者说最大幸福原则,在这个方面英国哲学家边沁(Jeremy Bentham)是其代表人物,他的遗体至今还被放在伦敦大学学院的主楼回廊里面。这一原则非常容易被人接受,这也是很多赞成拐弯牺牲一个人来换取五个人的基本出发点。但是功利主义有其内在的缺陷,首先是它忽视了个体的权利,所以不少人在对于推一个人下去而救五个人持有一定的疑虑。这样会推导出更多违背我们直觉的判断,比如古罗马时候基督徒被扔给狮子,虽然基督徒本身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但是考虑到周围无数观众的狂喜,这样功利主义者无法谴责这一行为。其次我们无法在一个尺度上衡量和比较所有的价值和物品,比如人的生命该如何衡量?再者快乐本身是否有高级低级之分?
由于功利主义的缺陷,作者再次引入了第二个评价的标准,就是自由至上主义。自由至上主义假设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种根本性的权利,用自己拥有的事物去做任何事情的权利,假设我们尊重他人也这样做的权利。基于这一主义,我们可以认为之前的判断并不可以简单基于多数人的福利原则,个人有一些不可被剥夺的权利,所以如果那一个人不愿意牺牲自己,那么拐弯或者推下去都是不公正的。但是自由至上主义也会带来一些和我们日常想法抵触的结论。比如自由至上主义推崇自由市场,认为关于收入和财富的正当分配,就是任何一个在不受约束的市场中商品和服务的自由交换所产生的分配,这一主义的拥护者推崇最小政府原则,反对对富人征税来调节贫富差距。而我们通常认为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是不公正的。同时自由至上主义者也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是否真正拥有我们自己。如果不是,那么很多和我们自身相关的事例无法用这一主义来解释,如果是,那么必然会引出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自杀是否是个人的权利?富人买穷人的器官给是否合法?辅助性自杀是否又罪?更为尖锐的例子是2001年德国经双方同意的吃人如何判刑?还有到底什么样的权利是不可剥夺的,谁来界定这些权利?在分析了自由主义的缺陷之后,作者引入了两个例子来通论与之密切相关的市场的道德问题。首先是征兵问题,征兵制,有偿替代者的征兵制,还是基于市场的雇佣兵制更为公正?作者列出了不同制度赞成的反对的理由,并在其中引出了公民德行和共同善的观念,第二个问题是商业代孕问题,双方签好协议并支付了钱之后,在小孩生出来之后代孕母亲反悔而引起的官司,从而进一步质疑在自由市场中做出的决定到底有多自由,是否有德行和更好层次的善是市场和金钱所不能购买的?
至此,作者开始开始展开他认为的第三种道路,既基于道德和共同善的标准。作者首先引入了康德的关于公正和自由的观点,坦白来说康德的理论过于晦涩,我难以理解,但是基本的观点是公正评价的原则不能仅仅基于结果,而动机是更为重要的,同时康德提供了一个更加苛刻的自由的定义,只有当我的意志是被自律所决定的,受我自己给定的法则所支配的时候,我才是自由的。而对于这些法则康德也有着严格的要求的,比如准则是可以普遍化的,将人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等等,我没有完全理解。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契约的道德局限,首先,一项协议的事实,并不能保证该协议的公平性,其次同意不足以产生一个具有约束力的道德主张,接着引入了罗尔斯的无知之幕背后的契约,就是假设大家都不知道自己在进入这个社会之后的角色之前来选择分配的原则。但是这里我们还是会面对一个问题,就是人生下来就是有不同的先天条件,所谓物之不齐物之性也,所以公正本身也会面对一些我们无法掌控的因素,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本身的应得性,事物所是的方式,并不决定它们应当是的方式。
之后作者引入和道德或者共同善更为相关的例子,就是美国的大学录取政策偏向于少数民族的申请者是否公平。支持者的理由包括补偿过往知错,以及促进多样性,在官司中学校引入这样的理由来界定他们的的使命,但是如果我们认为这是公正的,那么在种族隔离时期使用民族偏好来排除人们,与当今的使用民族偏好来录取人们的行为是否有本质上的区别?并由此提出了更为尖锐的问题就是大学的目的,政治的目的。但是讨论这些问题却无法完全避开个人的道德和善的标准。作者讨论了人们之间的义务,从德国对于当年战争的道歉引入我们是否应当弥补前辈们所犯下的罪,进而思考人们所负有的道德责任,导出我们受制于各种未经自己选择的道德纽带的约束。
最后一章,作者讨论了宗教道德中立性的问题,作者认为公正与权利的论证无法与良善生活的论证相隔离,并引入堕胎和肝细胞的争论,在评价这两个问题上我们无法摆脱在道德和宗教上表明立场,它们涉及到对于人的定义。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同性婚姻的问题,提出自由和个人意志本身并不足以为之作辩护,否则婚姻也不应该限制在两个人之间。也就是对于婚姻的问题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婚姻的目的和其所尊崇的各种德行并将我们带入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道德境地。至此,作者总结了三种评价公正的道理并旗帜鲜明地赞成第三种,认为为了形成一个公正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推理良善生活的意义,不得不创造一个公共文化以容纳那些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的各种分歧,争议是不可避免的,公正必然带有判断性。作者推崇一种道德参与的政治,提出对于宗教和道德回避型的立场只会导致一种似是而非的尊重,我们必须去理解和关注同胞们所带入公共社会的各种道德和宗教观念,质疑反对,或聆听学习以达成共识,这是公正社会更可能的基础。
回到现实的社会,突然觉得讨论公正的问题对于中国过于虚幻了,似乎这个社会已经没有任何公共的道德的标准,政策的出发点既不是大多数的人的福利,功利主义靠边站,也不尊重个人的基本权利,个人自由主义也是扯淡,而基于道德和共同善德标准则更是虚无缥缈,于是我似乎更加困惑了,读此书有感。

纪念电影兑换券

下午颇为无聊,本来中午是准备和研究生几个同学聚聚,但是昨天考虑到拉肚子未好,便给取消了,这样便更觉得无聊。给仙人球浇了浇水,似乎得有几周忘记了仙人球的存在了,看了看满是灰尘的桌子,终于忍不住出手给仔细擦了擦,果然干净了很多,是不是也该给自己内心擦一擦了?本来准备再接再厉打扫卫生,但是上了上网又看到关于那个红十字会郭美美的事情,似乎很有料的样子,想到这个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我无心打扫卫生了。
既然无心打扫卫生,正好又看到了第二季度的电影兑换券,想到又要过期了,实在有点浪费,便准备去最近的中影电影院看功夫熊猫2,内心犹豫了好几次是否一个人去看电影,最终还是决定出去透透气。坐上了620路公交车,很多的人,有座的时候我会拿手机看一些公开课的视频,没有座的话,便又无聊起来,只有四处打量起来。…此处省略几十字…,内心正在纠结的时候到站了,我便下车了。
沿着马路往着电影院方向溜达,到达了小西天,每次到达那里都有些感慨,因为那里是我第一次做家教的地方,中影电影院就在小西天牌楼的旁边。进入后看了看电影时刻表,功夫熊猫2旁边直接贴着个售罄的标签,而边上有个人正在叫喊卖功夫熊猫2的票,手里面一沓的票,估计至少得有50张吧,我无意猜测这是内外勾结直接卖高价票的,但是还是心里顿生厌恶,于是直接出来了。
想了想继续往南,走到到了北护城河,沿着饮马槽路往回走,路上颇有些老头老太太还有中年妇女坐在河边的树荫下东家长西家短,河水看上去很脏,随手照了两张照片。
被护城河2
北护城河
于是就回来了,电影兑换券终究还是没有用上。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终于把《股票大作手回忆录》这本书看完了,英文名是”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作者是Edwin Lefèvre,译者是丁圣元,翻译的不错,这是一本关于股票市场上的传奇人物Jesse Lauriston的传记,整体按照年代记录了Jesse在股市所经历的起起伏伏和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思考而产生的感悟,对于我这个在股市严重亏损的人来说读起来更有一种切肤之痛。
在这本书写作的时候主人公已经在股市摸爬滚打了多年了,期间多次破产,又多次崛起。他在二十岁的时候便挣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万美元,那可是1897年的时候,就算按照3%的通货膨胀来说也相当于今天的1.03^114=29万美元了。结果一年多22岁不到他就赔光了,然后再23岁的时候又挣到了5万美元,24岁的时候又一文不名,在30岁的时候挣到了100万美元,之后交易棉花直到36岁时已是100万美元的债务缠身而宣布破产。从37岁开始从500股的小额交易额度开始他又东山再起,并在1929年股市崩盘51岁达到顶峰,做空获利超过1亿美元。
主人公的这般传奇的经历让我赞叹不已,这本书本身也很好地展现了他在这些起起落落中内心经历的尝试,挫折,困惑,领悟,再尝试,再挫折,再困惑,再领悟的曲折上升过程。他从最开始的捕捉短期的波动,到把握市场整体趋势,从对技术分析的领悟,到人性的剖析,最终得出在市场技术分析中,趋势是核心的概念,行为要领是服从技术,诚实地面对市场,诚实地面对自我是先决条件。
市场如人生,但它更能够把人性的弱点放大,并在极短的时间给予非常明确的反馈。一个人能否判断大势,能否正视自己的弱点,是否知错能改,能否当机立断,是否患得患失,人性的种种都可以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时代在变,人性千古不变。
这本书也给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建议,抄录一下,也让自己在以后少犯一些错误:
1. 不要天天交易,只有在明显看涨或看跌时候才交易
2. 买上涨的股票,卖下跌的股票
3. 绝不平摊亏损的股票,不可补仓! 以免炒股炒成股东
4. 买入卖出和股价无关
5. 市场永远正确
6. 对自己的判断缺乏自信或者耐心,不会走的远
7. 右侧交易
8. 交易有利润,继续持有,交易有亏损,从速了结。
但是主人公最后的结局颇让人有些唏嘘,他在56岁的时候又破产了,最终在63岁时候因饱受抑郁症的困扰而开枪自杀。关于他最终失败的原因,书上提到最后他对美女,美酒不加节制,最终丧失了早年严格自律的作息规律和生活态度,也就是失去了平衡的人生,交易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平衡的人生最终会催垮一切。
不禁想到自己这些年来在市场中犯的种种错误,不是自己的认识没有提升,而是没有能够克服自身性格的缺陷,患得患失,犹豫不决。又想到身边真的有人相信所谓的股神而买入推荐的股票而亏损严重,便更觉得这个市场有趣,人性的弱点在利益的驱使下一览无遗,阳光之下,并无新事。